“越是深入学习,越体会到教育家精神需要用一生去践行与深化。”近日,在华南师范大学参加“齐鲁教育名家”研修活动后,山东省枣庄市实验小学校长于伟利写下了这句话。
近年来,枣庄市始终坚持“教者从优”理念,做到优先谋划、优先保障、优先满足,打造出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年来,我市共招聘教师5406名,并通过争取扩大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引进范围引才38名,有效缓解了中小学教师结构性问题。”枣庄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卫告诉记者,枣庄积极扩充教师队伍人员补充通道,建立了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学校自主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人才、选聘公费师范毕业生、域外选拔优秀教师和教育优选人才、招聘“三支一扶”支教教师等“1+N”多元化教师补充机制。
与此同时,还实施“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计划”,在枣庄“三名”、骨干教师、教科研等评选中,针对乡村教师实行计划单列,加强对新任、青年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与交流轮岗。
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成长为一名“山东省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山东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二等奖获得者,峄城区底阁镇朱官庄小学教师刘敏只用了11年时间。“乡村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容易,通过外出培训能被那么多具有教育家精神的名师‘点燃’,非常幸运。”刘敏说。
为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该市通过教师职称岗位分级聘任、提高班主任津贴标准、改善乡村教师食宿条件等,建立起一系列教师激励机制。
2024年,该市共表扬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637名,比往年增加了196名。投资9000万元实施了“教师周转宿舍房”建设项目工程,新建、改扩建周转宿舍800余套,全力保障乡村教师“教有所居”。
“在古代,教书这一职业被人称为‘先生’。做‘先生’,首先要是一个大写的人。”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光明看来,教育家精神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价值坐标。
基于这一认识,该市始终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首要要求,构建全链条师德素养培训体系。组织开展了“教育家精神大学习大讨论”活动,将教育家精神纳入教师培训必修内容。先后组织了66期“枣庄教育大讲堂”,举办了优秀教师先进事迹报告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枣庄市围绕“教育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校长后备人选专项培养工程、校长牵引工程和教育名家牵引培养工程,通过建立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作联盟,锻造一批引领全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教育名家。
“好老师不仅要自身专业技能过硬,更要带动其他教师‘升级’。”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首批“未来教育家成长计划”成员、教育部“国培计划”名师名校长领航工程工作室主持人于伟利介绍,她的“国家级名师工作室”已在全国设立基地学校17所,已培养出5名特级教师、7名齐鲁名师、30余名省级名师和名班主任。
该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周楠介绍,从2021年开始,他们打破县域内校长由区域内组织选拔的惯例,实现了副县级学校校长由市里统筹,并实行竞争性选拔机制。像枣庄十八中等两所高中学校校长都是全市调配。今年,他们将进一步扩大试点,全市拿出10所学校校长岗位,面向市、区(市)学校中层以上干部进行竞争性选拔。
“在鲁南大地,还有很多优秀教师以教育家精神守候着校园,守护着师生,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王光明说,要让越来越多的教师成长为“为学、为事、为人示范”的“大先生”,推动枣庄教育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3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