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超声无创治疗领域的“破壁者”

——重庆医科大学教授王智彪团队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13 作者:本报记者 焦以璇 通讯员 谢勇刚 蔡雨齐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前不久落幕的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重庆赛区选拔赛中,重庆医科大学“声动力无创治疗结核病新方案”项目荣获金奖并晋级全国总决赛。项目负责人、重庆医科大学本科生李睿诚说:“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赢得奖项,更是要将这项技术真正应用于结核病的临床治疗。”

  结核病是目前全球第一大传染病。在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医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王智彪、杜永洪的共同指导下,2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历经8年接力攻关,致力于声动力无创治疗结核病的研究。团队成功克服了超声动态调控难、药物渗透率低、能量沉积损伤大三大技术难题,研发出可实现药物高效渗透与精准递送的无创治疗设备,为结核病治疗提供全新解决方案。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无创”治疗正逐渐成为新时代医学的重要方向,这也是王智彪团队长期以来的研究重点。1988年至今,王智彪带领团队在全球范围内率先突破聚焦超声消融手术治疗肿瘤的关键核心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海扶刀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实现了“中国原创,引领世界”的目标。

  海扶刀的治疗原理是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热效应和空化效应,通过将体外的超声波直接聚焦到体内的病灶组织上,无须开刀即可“杀死”病灶。消融后的病灶组织会被人体自然吸收,安全无害。这项“不开刀、不流血、保器官”的医学治疗新技术,为子宫肌瘤、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截至2025年6月,海扶刀已出口至英国、日本、意大利等34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400余家医疗机构投入使用,成功帮助数万名女性。

  在科研道路上,王智彪尤其注重对青年学子的培养。每当学生在实验中遭遇挫折,他不仅给予温暖鼓励与坚定支持,更常常一针见血地指明方向。在他看来,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需要悉心呵护与正确引导。

  展望未来,王智彪计划在10年内实现超声无创治疗的再次突破——期望能实现对病变区域的一次性整体消融,从而进一步缩短超声消融的手术时间。“只有依靠原始创新,才能真正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王智彪说。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