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丰小学学生表演川剧历史戏《花木兰》。学校供图
“花木兰替父从军来到边关……”近日,在四川省彭州市隆丰小学的校园里,一段戏腔传出活动室,显得格外清脆。
这台隆丰小学新编的川剧历史戏《花木兰》,5月底曾在第九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亮相。不少观众得知表演团队来自一所乡村学校时,感到十分惊讶。
川剧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戏剧,而隆丰小学就位于全国“川剧之乡”成都彭州市隆丰镇。
十几年前,该校也存在缺乏专业教师、师资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面对困境,该校结合隆丰镇全国“川剧之乡”的群众基础,以学校音体美教师为主体,邀请当地川剧传承人做指导,开启了川剧特色教育的探索。2013年,川剧表演艺术家、二度梅花奖得主刘芸了解到隆丰小学的川剧教育后,双方建立起合作关系。
由此,隆丰小学的川剧特色教育构建起三级师资梯队,既有知名艺术家的指引,又有地方传承人的专业教学,还有学校教师的普及与融合,打造出了一个个精品节目,受邀到各地演出交流。
“去年暑假,我们去日本演出了3场。”隆丰小学四年级5班学生张宸洋说,他是学校“蜀之韵”少儿川剧艺术团的成员。
此外,隆丰小学的教师还将川剧与学科融合,在语文课上赏析川剧唱词、美术课上画川剧脸谱、体育课上跳少儿川剧课间操……开发出“蜀韵美”川剧校本课程,实现从特色到融合的转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3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