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坚守29年的“家访长征”

发布时间:2025-09-16 作者:本报记者 胡若晗 来源:中国教育报

  师者小像:彭玉生,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教学点校长、教师,先后获得“最美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希望工程园丁奖等荣誉。

  在鄂西北的群山深处,8月的烈日将柏油路晒得发软。趁着暑假,湖北省丹江口市龙山镇彭家沟小学校长兼教师彭玉生又一次踏上了家访之路。夕阳的余晖洒在他手中带给曾经学生小马的书籍上,他脚步匆匆,心中满是对这个孩子的牵挂。

  小马因家庭变故转学进城后,彭玉生一直放心不下。他深知,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适应新环境都并非易事。来到熟悉的汉江河滩,彭玉生远远就看到了小马略显拘谨和迷茫的身影。他快步走上前,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轻轻拍了拍小马的肩膀。

  “在城里学校习惯吗?”彭玉生关切地问道。小马摇摇头:“不习惯,有问题我也不敢问老师。”彭玉生拧开饮料瓶盖递过去,语重心长地说:“记住啊,老师不分城里乡下,都盼着自己的学生好。你要试着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努力展现自己,你的闪光点总能被看到。”

  在那半天的时光里,彭玉生和小马一起捡石子打水漂,互相分享着曾经在农村生活和如今校园环境里的趣事。彭玉生耐心地倾听小马的烦恼,给予他鼓励和建议,小马紧绷的神情渐渐舒展开来,眼中重新燃起了自信的光芒。

  其实,这已经是彭玉生坚持家访的第30个年头。

  1996年,刚参加工作的彭玉生来到彭家沟村,就敏锐地察觉到,要想让这些大山里的孩子真正接受教育、改变命运,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于是,他开启了“一把手电、两条腿”的家访“长征”。

  一年秋季开学,学校找不见小琴人影,父亲却搪塞说孩子去城里当保姆了。彭玉生辗转打听,发现小琴就躲在村里,只是因为家里不想再供她上学了。

  四次上门家访,彭玉生从家庭长远发展、孩子个人成长等多角度切入,耐心地向女孩家里摆事实、讲道理。终于,小琴父母被彭玉生自己求学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打动了。“我至今还记得,重返教室的那一天,小琴抑制不住上扬的嘴角,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彭玉生回忆道。

  就这样,彭玉生白天上课、晚上家访,一天走15公里路是常有的事。在这条家访路上,他曾在暴雨中摔进荆棘丛,被恶犬追咬得丢了一只鞋,却依然坚持为孩子续燃求学之火:“我的命运就是被知识改变的,我也希望能用知识去改变更多农村孩子的命运。”29年来,50多名濒临失学的孩子被他“拽”回了课堂。

  在彭玉生看来,家访不仅是进门聊天,更能“把心门撬开条缝”。

  学生欢欢刚从别的城市搬来,性格腼腆,不善于与同学和老师沟通。于是,彭玉生和几名同事一起,在周末来到欢欢家里,陪她跳房子、捉蚂蚱。“玩着玩着,孩子眼里就有光了。”

  学生小周因父母离异郁郁寡欢。彭玉生便在溪边开导他:“你看这河水,绕多少弯都不停,人也要学会和自己、和客观环境和解。”在彭玉生的引导下,小周逐渐走出了阴影,重新建立了与家人的情感纽带。

  彭玉生的家访从不拘泥于地点和形式。在他眼里,教室外的那片天地,也是了解学生的绝佳场所。带学生听鸟叫学音乐时,他能分辨出哪个孩子的心事最重;看野花学科学知识时,他能发现谁的眼神最飘忽。“孩子们在自然中最放松,这时候你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

  29年来,彭玉生的足迹遍布丹江口库区的沟沟壑壑。从劝返辍学者到化解家庭矛盾,从陪伴成长到凝聚家校合力,他用行动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家访不是任务,是把学校的温度传到家里,把家长的期望带回课堂。”如今,他仍打着手电筒行走在乡间小路上。“我想让家访成为连接学校与家庭的生命线,让每个乡村孩子的未来,都有无限可能。”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16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