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辽宁大连中山区构建普惠保障新生态——

托起孩子的幸福童年

发布时间:2025-09-21 作者:本报记者 纪秀君 来源:中国教育报

  “就在这间会议室,幼儿园分七个片区,每个片区七八所,每位园长拿着教职工工资保险明细。我们随机抽,抽到谁,园长就现场视频,查阅、出示保险和公积金缴纳情况。”日前,记者走进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青云幼儿园园长王娅琳描述了开展专项工作点调的情景,这是当地教育局督导幼儿园“五险一金”全覆盖的一个侧面。

  2023年,大连市中山区获批全国“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实验区”。试点先行,探索什么、示范什么?中山区提出系统谋划、协同推进、闭环管理的发展思路,核心是聚焦成本分担、收费监管、教师待遇三大任务。

  成本分担:确保“有钱办园”

  这是一所由小学改建的幼儿园,绿荫掩映下,宽敞的户外场地、富有童趣的游戏工坊,呼唤着孩子们投入其中。春天幼儿园园长杜晶笑意融融地说,幼儿园运行补助资金一到账,她就琢磨更新完善环境材料,让每分钱都实实在在落实到教育中。

  保障普惠,怎么理解普惠,又该怎么保障?

  “让孩子们有园上、上得起、上好园,我们的工作目标是做到‘普惠不落一人、保障不漏一户’。”中山区教育局副局长赵宏说,这不仅是资金投入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而瞄准成本分担、收费监管、教师待遇三大任务,正是基于中山区幼儿园当下痛点和社会关切。

  记者了解到,创建实验区之前,中山区学前教育面临普惠资源分布不均、教师待遇保障不足、收费监管不足等问题。“新建城区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仅20%,学位供给与人口需求不匹配,导致部分区域‘入园难’‘入园贵’。”中山区教育局学前科科长马英说。

  保障普惠的基石是成本分担,政府主导投入是兜底普惠的关键。

  聚焦问题,迎难而上。中山区坚持学前教育优先投入,确保两个“只增不减”,构建“补助托底+专项攻坚+待遇保障”三维投入机制。以生均补助来说,经测算,该区采取了“公办保基本+民办扩供给+特困全免单”的分级共担机制,即公办园生均补助每年4380元,民办园分级生均补助(一类普惠性民办园每年2400元、二类普惠性民办园每年500元),特困家庭保教费全免(民办园最高免每生每月800元),协助特教儿童申请相关部门的康复训练费,切实做到“普惠不落一人”。

  “投入保障的强化,让我们的运营压力明显减轻。”中山区羲和幼儿园园长郭晓辉说,作为普惠性民办园,运营资金主要依赖保教费和举办者注资,时常资金紧张,“现在有了运行补助,我们能更安心地把资金投入到教育教学核心环节。”

  收费监管:确保“钱收得规范”

  过去,幼儿入园时额外收取一个月保教费金额的押金,是行业内默认的“规则”,但这么做合理合法吗?

  中山区对标学前教育法中对收费监管的要求,通过“分类引导+柔性执法”,累计清零43所幼儿园超600万元的入园押金,让5000余户家庭告别“押金焦虑”,守护了教育公平底线。

  “光给园长开会就开了5次,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解决。”中山区教育局工作人员说,起先,有的园长担心家长欠费,有的园长一时拿不出钱,就持观望心态,还有的园长“很刚”,就是不退,“很磨人,前后用了8个月,才清退完。”

  记者了解到,教育局一手托幼儿园,一手托幼儿家庭,两边都要保障。对于确有难处的幼儿园,也允许逐步退款。到最后攻坚阶段,用“红蓝榜”每周通报,排在后面的幼儿园自己就急了。

  清退押金减轻了家庭负担,家长拍手叫好。但没了押金“担保”,万一孩子“断崖式”退园,幼儿园月末收不上来伙食费怎么办?中山区创新“满勤伙食费”月初收取、月末清算的动态管理模式,实现了家长“零押金负担”与园所“全周期保障”的双赢。

  为进一步规范收费,中山区还建立了“分级信用管理”机制,对8所一类普惠性民办园实施履约保函制度,31所民办园全部纳入收费账户备案管理,形成了“公办树标杆、民办跟节奏”的良性生态。

  监管利剑高悬,民生温度落地。幼儿园关停,负责人跑路,家长维权,这些风险因为幼儿园收费的“一清二白”而彻底规避了。

  教师待遇:确保“事有人干”

  东港第一幼儿园教师朴咏梅是一名非在编一级教师,改革前她的月工资是4200元左右,现在比之前多了500元。“再过几个月,我们也能像在编教师一样拿到年终绩效,这是我从未想过的。”朴咏梅说。

  教师待遇,是保障保教质量的核心。中山区的公办园中,非在编教师占半数以上,同工不同酬曾导致优秀师资流失。

  为破解这一难题,中山区加大财政投入,全额保障非在编教师工资,创新“岗位工资保基数+目标津贴强激励+绩效奖励促发展”三维薪酬模型,5年累计投入约6000万元。与此同时,全区教师“五险一金”100%覆盖,让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在东港第一幼儿园园长刘洁看来,三维薪酬模型的核心是同等竞争、奖勤罚懒,它化解了非在编教师感觉被歧视的心病。

  “钱袋子更实、保障网更密、成长路更宽、尊严感更强。”杜晶用“四个更”形容薪酬改革带来的变化。受益于此,春天幼儿园教师流失率大大降低。

  为督促幼儿园落实教师待遇,中山区建立“督学包片+数据穿透”双线督导机制,通过13个责任督学片区动态监测。“前期摸排,发现有的园没给教师交全‘五险一金’,我们成立工作专班,除了专项工作点调,平时到幼儿园也随机抽查。”马英说。

  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两年多来,中山区靶向三大任务,出台了四大类12个政策文件,并建立了“教育统筹+15部门联动”联席工作机制,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三大任务环环相扣,成本分担确保‘有钱办园’,收费监管确保‘收钱规范’,教师待遇确保‘事有人干’。”赵宏说,只有解决这三大任务,普惠才能从口号变为实效。

  如今,改革带来的实效肉眼可见:资源更普惠了,新建城区普惠园占比从20%升至77%;监管更规范了,押金100%清零,家长负担减轻;队伍更稳定了,教师待遇稳步提升,生活有奔头。

  正如“实验区”被寄予的期望——结合区域实际解决问题,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操作的经验。中山区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1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