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带小”阅读绘本。陈伟 摄
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幼小衔接的关注,许多幼儿园已通过“我要上小学”主题活动、幼小联合教研、小学教师入园指导等举措奠定衔接基础;小学也逐步优化了入学适应课程,如调整课时安排、进行游戏化教学等。
我们深入调研后发现,大班家长对孩子升学的担忧、新小学一年级家长对孩子适应的焦虑仍普遍存在,幼儿园教师亟待通过科学引导缓解家长焦虑情绪,明晰幼小衔接方向。
1
找准生成逻辑
解析焦虑内核
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焦虑,本质是对孩子适应小学过程中潜在“风险”的担忧,具体可从表现与成因两方面拆解。从焦虑表现看,主要集中在三大维度:其一为学习适应焦虑,这是最突出的痛点,家长普遍担心孩子无法掌握一年级教学内容、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节奏,或因学业压力产生抵触情绪;其二为人际互动焦虑,家长担心孩子与小学教师互动不主动、与同伴沟通不顺畅,难以融入新集体;其三为环境适应焦虑,家长顾虑小学较为严格的课堂纪律、相对固定的作息安排,会让孩子陷入不适。
焦虑的生成则源于内外双重动因。从家长自身看,四方面因素加剧了焦虑:一是教育理念偏差,将幼小衔接等同于“学科预备”“短期冲刺”,误把提前学拼音、算术当作“过关必备”,形成认知焦虑;二是信息传递错位,虽然幼小衔接工作持续推进,但家长因不了解具体举措,往往误以为幼儿园“什么都不教”,引发信任焦虑;三是专业指导匮乏,家长面对幼儿适应难题时无科学方法可循,陷入无助焦虑;四是教育行为失当,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进行超前教育、机械训练,导致幼儿厌学,反陷入“越教越差”的恶性循环,加剧家长的焦虑。
外部环境的推力同样不可忽视。一是商业资本贩卖焦虑,AI学习机、衔接APP、冲刺习题册等产品层出不穷,强化竞争氛围;二是升学指挥棒的反拨效应,考试压力传导至学前阶段,“赢在起跑线”“唯分数论”等错误观念根深蒂固;三是群体“内卷”制造焦虑,部分家长盲目跟风、超前教育,忽视孩子真实需求,导致焦虑情绪快速蔓延。
2
搭建行动框架
消解衔接焦虑
为缓解焦虑,可从建立共识、沟通反馈、专业指导三方面搭建行动框架。
建立共识,筑牢家园共育根基。很多家园互动流于表面,核心症结在于认知不一致,需通过系列行动统一认知。教师应从小班起就系统阐释教育目标、方法及价值,让家长理解游戏对幼儿思维启蒙的意义;借助家长会、育儿手册解读学前教育法,帮助家长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联合共读政策文件,明确教育的连贯性,破除“衔接就是提前学”的误区,确保家园同向同行。
保持沟通,建立常态化反馈机制。幼小衔接贯穿三年,需细化六个学期的幼儿发展目标,通过成长档案袋直观呈现幼儿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状况,以及身心、生活、社会、学习四大准备情况,让家长看到教育的渐进性;借助家长开放日、线上分享等途径,实时展示衔接举措,如大班的“整理书包”练习、“时间管理”游戏,消除“不教实用技能”的偏见,让家长知晓“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焦虑。
关注需求,提供分梯度专业指导。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阶段设计育儿支持方案,小班聚焦基础习惯,在生活中融入“任务意识”,如让幼儿独立脱鞋、整理玩具;中班提升任务难度,引导幼儿有序整理图书、制订简单游戏计划;大班强化衔接能力,鼓励幼儿自主安排周末活动、每天整理书包,逐步适应小学节奏。幼儿进入大班下学期后,通过家访、专题交流精准捕捉家长焦虑点,有针对性地提供具体解决方案。
3
联动多方资源
突破场景局限
缓解家长焦虑需突破单一场景局限,不断延伸支持链条,破解外部干扰,从环境层面为家长“减压”,让幼小科学衔接的理念真正融入日常。
深化幼小互动,让衔接过程“看得见、摸得着”。单纯的信息传递难以消除家长对小学的陌生感,需通过“沉浸式体验+持续性跟踪”的互动模式,让家长亲身感知小学教育的节奏与温度。幼儿园可邀请小学一年级教师现场模拟课堂场景,比如用“拼音卡片接龙”“数学绘本讲故事”等游戏化方式展示教学过程,也可以邀请小学班主任分享“开学第一周适应清单”,比如如何教孩子记住自己的座位、如何规范课间如厕流程,这些具体细节能有效缓解家长对“孩子会慌乱”的担忧。幼小双方还可设计衔接小任务,让大班幼儿与小学一年级学生结成“衔接伙伴”。小学开学后可建立“幼小衔接跟踪群”,由幼儿园教师与小学教师共同值守,定期分享孩子的适应情况,及时解答家长困惑。
激活社会资源效能,从“单一宣传”转向“多元服务”。社会层面的支持不应止步于理念,教师应积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科学衔接融入生活。幼儿园可联合社区设置“幼小衔接咨询角”,为家长解答“为什么不需要报识字班”等问题;同时开设“亲子实践课”,比如组织“社区寻宝”活动,让孩子在寻找指定植物、识别路牌的过程中锻炼观察能力与规则意识,家长则在活动中逐步理解,游戏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能力。
针对商业营销制造的焦虑,幼儿园可以联合小学推出“衔接产品甄别指南”,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列举常见的衔接产品陷阱,比如声称一周学会拼音的速成课程,是违背幼儿认知规律的。教师应及时提供替代方案,推荐适合亲子共读的绘本,建议用“日常购物算价格”等方式渗透数学思维,帮助家长理性判断,避免盲目消费。同时,还可联合科技馆、图书馆开展衔接主题活动,让社会资源成为缓解焦虑的“助力器”而非“压力源”。
幼小衔接从来不是某一方的独角戏,而是要通过多维度、持续性的协作,为家长提供清晰的方向、具体的方法、温暖的支持。当家长从日常体验中感知孩子的成长,从多元资源中获取实用帮助,焦虑自然会转化为从容,孩子也就能在宽松的氛围中,带着对新校园的期待,平稳迈出成长的重要一步。
(作者郭芙蓉系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澳门城市大学在读博士,陈伟系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幼儿园向阳分园保教主任)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1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