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所在学校历来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确定了“翰墨飘香 字秀人正”的教育愿景。为突出校园环境的兰亭意蕴,学校坚持“班馆一体”,把每间班级教室都打造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博物馆。
学校有24个班,我们根据学校书法课程方案,整体架构了书法、诗词、金石、手工、戏曲、茶艺等六大类24个传统文化主题博物馆,同时发布主题,每班进行申领。各班自主确定主题博物馆名称、设计主题博物馆标识、制作主题博物馆旗帜,甲骨文主题的“甲骨轩”、篆刻主题的“金石馆”等班级应运而生。学校以“馆名+班级”的形式制作艺术风格一致的馆牌,同时规划教室内外展示区域、配备固定展示设施,形成内容丰富、风格统一的博物馆陈列环境。
各个班级围绕各自博物馆主题开展班本博物馆课程开发、进行项目化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我们执行“班走馆不动”规则,让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在6年的小学时光里经历并参与6个主题博物馆的建设,深度学习6个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每年秋季开学更换教室的时候,搬出与搬进的两个班级的班主任还要进行“馆物”与“馆务”的相关交接,让新的班级在更高的起点开展主题学习,保证班级主题博物馆的健康发展。
班级主题博物馆是全校师生的学习资源库,让更多的人知道、看到、用到,是每个班级主题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学校努力为班级主题博物馆创造良好的环境,让班级博物馆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一是设置主题博物馆导视目录,让全校师生知道学校有哪些主题博物馆,在哪里、展什么;二是在公共区域为每个班级主题博物馆开辟展区;三是建立博物馆轮值制度,多维度展示班级主题博物馆建设成果。在担任轮值“主席馆”期间,从周一到周五,通过升旗仪式、红领巾广播、宣传栏等途径全方位展示该班级博物馆的内容,开展相关文化活动。
经过班级主题博物馆的创设,学校每个学生在入学到毕业的6年中,既是小学生,又是小馆员;既是讲解者,又是参观者;既是收集者,又是创造者;既是研究者,又是分享者——真实地做到了让学习随时发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得并强化各种核心素养与必备品格。
(作者系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工人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6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