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推动班主任队伍高质量发展②
当下,学校教育正从封闭状态逐渐走向开放,班主任的角色定位也从传统的班级管理者、学生行为监督者,逐步拓展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枢纽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线实践者。作为学校管理者,需通过开展有组织的教育科研活动,构建有力的学校支持系统,为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搭建一系列平台。应站在班主任立场,将社会外部压力转化为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班主任把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现场当作专业成长的舞台和开展研究的真实田野。在与自我和世界的对话中,鼓励班主任自觉将所学专业理论转化为教育实践智慧,更好地享受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1
在情境对话中催生育人智慧
相较于通识性的班主任国培、省培等项目化培训,班主任的校本研修能够聚焦本校教师面临的学生发展、家校沟通等问题,将现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转化为研修主题、议题或研究课题。学校管理者借助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脑科学等前沿理论,助力班主任实现从已有专业知识向真实生活的拓展,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生成教育实践智慧。具体而言,需做好以下几点。
发挥专业平台的引领作用。学校管理者可借助全国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基本功展示与交流活动平台,将育人故事、主题班会、带班方略的展示要求,从面向少数参赛选手,转变为班主任对日常教育教学生活的理性思考与自我审视。例如,将日常零散的班级活动,转化为在明确育人理念指导下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纳入班主任工作的整体规划和主动构建中,使班主任从被动完成学校布置的德育工作,转变为主动开展班级教育实践。在开展专业的班主任研讨活动时,引领班主任从单纯依靠经验管理班级,转向与同行、专家及自我对话,推动班主任的专业自觉和自我成长。
开展系列主题沙龙活动。学校应不断变革教研方式,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班主任教研的课题或议题,在自由研讨中激发班主任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和参与度。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自2008年起,每月举办“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活动,将一线班主任关注的话题转化为沙龙主题,通过系统化的顶层设计,实现了班主任研究“问题—话题—议题”的深入递进。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或培训相比,沙龙模式更易激发和唤醒班主任自主学习、自主研讨的内在动力和创造力。
推进学校文化的班本化实践。学校管理者应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文化转化为一系列德育活动,通过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和自主实践,将学校文化建设转化为班主任的班本化实践,把学校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挥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家校沟通中的组织协调作用,使学校文化建设落实到班级层面,实现学校办学质量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促进。
2
以资源整合推动班主任成长
长期以来,我国多数中小学校实行班主任一人负责制,班级仿佛成为班主任的“自留地”,学科教师游离于班级管理和班级教育之外,难以形成班级育人合力。学科教师与班主任的角色固化,导致班主任在面对复杂的学生问题和家长问题时,常常孤立无援。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育人主体,难以充分发挥其“重要他人”和“精神关怀者”的作用。全员导师制打破了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的职责界限,通过制度建设,构建起班主任工作的学校支持系统,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的落地实施。目前,全员导师制已在江苏南京、镇江,上海,浙江宁波,广东深圳,山东青岛等多地广泛开展和实施,彰显了这一制度变革的育人优势。
整合班级教育资源,落实全体教师的育人岗位和责任。学校应大力推行全员导师制,助力全体教师从学科教师向学生导师转变,在班级育人实践中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在关爱导师与牵手学生的制度化联系中,教师通过与学生谈心交流、开展家访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喜悦,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体会教师职业的幸福。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自2008年起,实施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全体教师均成为班级教育小组的成员,并吸纳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与班级教育和管理;班级教育小组成员集中办公,每位教师都担任学生导师,面对班级教育和学生发展问题,采取集体会诊、集体决策的方式,发挥教师集体的育人功能,在共同研讨中,实现从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促进教师在班级教育团队中的共同成长。
整合校外资源,在校家社协同中构建育人共同体。学校应主动整合校内外部各类资源,为班主任专业成长构建社会支持系统。在学校内部,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学校支持系统,如开展班主任专业成长中的师徒结对,以老带新;通过全员导师制,让更多教师参与到班级教育与管理中。学校职能部门应具备服务意识,协助班主任做好育人工作。例如,在学工部门建立学生意外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借助法律顾问,帮助班主任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学校心理健康中心为班主任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尤其是针对特殊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等。挖掘社区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以社区导师团和家庭教育导师团等形式,为班主任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
3
用教研激发班主任内生动力
当前,一些青年班主任还面临着低效、被动的教研压力,难以将实际教育问题转化为自身专业成长的资源。为此,需要变革教研方式,从单一的学科教研转向班级教研,实现从学科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
技术赋能,推动班主任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需求,学校应发挥青年班主任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技术优势,借助数字技术实现赋能,例如利用AI技术整合校家社的教育资源,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帮助班主任开展管理过程的可视化研究与反思,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行为。通过搭建线上教研平台,班主任能够便捷地记录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困惑与反思,并利用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生成个性化的成长报告,直观呈现自身在班级管理、学情分析等方面的优势与不足。这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教研模式,不仅打破了传统教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还使班主任从被动接受培训的角色中解放出来,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和经验建构的过程中,真正成为自身专业成长的设计者和推动者。
专业引领,促进班主任从新手向专家的阶梯式发展。学校可以发挥专业引领作用,着力打造一支有爱心、高素质、善沟通、懂规律的专业化德育队伍,通过深入实施全员导师制,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针对班主任、关爱导师的不同需求,设计“新手—成熟—骨干—专家”阶梯式培养方案,通过师徒结对、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理论学习等多种形式,提升班主任及关爱导师在班级管理、家校沟通、全程育人等方面的核心能力。通过组织变革,搭建立体化培训平台,鼓励班主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带班育人能力。
综上所述,学校作为社会变革、教育变革的微观领域,为新时代班主任的专业成长提供了现实场景。班主任工作是一门实践性的教育学,班主任教师的专业成长扎根于学校文化的土壤,其班级教育和管理理念、教育教学行为直接受学校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将学校文化视为一门隐性课程,围绕学校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常态化的班主任校本研修,构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学校支持系统,实现学校发展、教师成长和学生成长的良性互动。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2024年度教育科研一般规划课题“新时代班主任专业能力协同培育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2416296119B]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6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