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在上贯通科学课程。 学校供图
山东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课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衔接”和“聚焦核心素养”提升至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长期以来,中小学因学段壁垒而导致的“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到位、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育人合力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学生全面、持续发展的瓶颈。山东大学附属中学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给出了一个清晰的破解方案:以跨学段、跨学科、系统性的九年一贯制教研为关键引擎,打通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的全链条。
构建纵向渐进、横向整合的教研体系
在教育过程中,课程设计容易因学段分割而导致知识体系和能力发展出现断层。九年一贯制教研的首要任务,便是通过协同研究,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为一个螺旋上升、有机衔接的九年整体课程体系。学校组建了覆盖小学和初中学段的“协同教研团队”,以一体化育人理念为统领,将九年教育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系统规划。这种组织架构的变革,确保所有教研活动围绕共同的育人目标展开,从根本上消除了学段间的隔阂。
在此基础上,各教研组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将小学与初中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整合与衔接。一方面,教师联合开展教研,纵向梳理九年教材,明确各学段知识点衔接点,重组教学内容,以避免重复并补齐断层,实现知识体系的螺旋上升。另一方面,依据核心素养总目标,将课程标准细化为各年级可操作的要求,统一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通过贯通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材料、统筹安排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形成九年一贯的课程体系。这一做法确保核心素养目标贯穿义务教育全过程,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和全面提升。
打造学段进阶、学科多元的课堂模型
课程体系是“育人蓝图”,课堂教学则是“施工现场”。我们将贯通的课程理念落地为日常的课堂实践,建构了一套既有一致性的教育理念,又能适应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特点的“新常态课堂教学模型”。学校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共同凝练指向深度学习的学科理念,厘清学科的内容、能力与思想方法主线,注重单元整合,关注“情景、问题、活动”设计,实施以大观念引领的大单元教学。在此基础上梳理出各学科新常态课堂教学模型,形成课堂教学模型集群,形成九年一贯的学科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实现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贯通、连续和递进。
这既确保了教学方法与理念的一致性,又精准匹配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螺旋式上升。例如,数学学科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以质疑为特征”的“质疑式”教学体系,小学低段重在“趣”,通过激趣引入,让学生发现问题之趣、解惑之乐;小学高段重在“问”,引导学生完整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初中学段重在“疑”,重视预习质量,实现问题的内化与深度思考,做到勤思善问。从“趣”到“问”再到“疑”,清晰地描绘出一条与学生认知发展同频共振的螺旋上升轨迹。
搭建系统进阶、工具支撑的学习力提升路径
在贯通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学习能力也得到系统性、进阶式的培养。传统课堂追求让学生“听懂”,而深度学习的课堂则致力于让学生“会学”,我们的核心理念——“学习即做项目、做研究”,从根本上重塑了学生的角色,学生像真正的学者或专家一样,在真实情境中探究问题、运用知识、创造新知。
特别是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系统、连续的培养。九年一贯制教研的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对某项核心思维能力进行长周期的追踪和培育。以数学“代数推理能力”的培养为例,这是一个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从“经验化”到“形式化”的漫长过程,如果没有九年的整体设计和持续推动,这种系统性能力进阶几乎不可能实现。
赋能学生主动学习,不能仅靠理念,更需要坚实的支撑体系。协同教研催生了一系列为学生深度学习提供“脚手架”的工具和机制。教研团队开发了“融合性学材”和《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结构化的自主学习资源。推广使用思维导图、概念图、结构化板书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将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学校倡导“教学即倾听,学习即告诉”,引导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倾听思想、参与对话,与学生共同探究。
探索评价重构、路径明晰的核心素养培育机制
所有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变革,最终都指向育人的根本目标——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学校通过重构评价体系、明晰转化路径,将抽象的素养目标落实为学生可感、可知、可行的阶梯式成长。
为了引导师生真正关注素养发展,协同教研团队对评价体系进行重构,确立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我们对传统的纸笔测验进行改造,使其尽可能开放,减少“刷题”现象。同时引导教师创设真实、复杂的任务情境,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和评价其思维过程、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并用描述性的语言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
多年来,我们通过持续教研攻关,探索出了4条核心素养转化路径,即用“学科大观念”重整和重构课程内容,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情境化任务”作为载体,以“项目式、主题式学习”为引领触发群体性学习方式变革,“以终为始”的逆向单元设计与学习评价。这4条路径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操作闭环,将抽象的素养目标转化为了可操作的教学行为。
学校的实践证明,九年一贯制教研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和持续的协同研究,构建起一个连续、和谐、循环、自然的教育新生态,为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提供了一份可借鉴、可复制的方案。
(作者系山东师范大学教育专业博士、山东大学附属中学执行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6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