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山东寿光“三招”提升教育质量

百姓家门口 “种”出好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26 作者:张国峰 来源:中国教育报

寿光市厚德学校的学生们在上武术课。寿光市教体局供图

  编者按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锚定了清晰方向。本期聚焦强师、提质主题,选取两个案例作为观察样本,为各地提供可参考借鉴的实践路径,也期待更多地区分享和参与,凝聚起全社会关心支持教师队伍建设的共识与合力。

  区域简况

  山东潍坊寿光市位于渤海莱州湾南畔,辖14处镇街、1个省级高新区,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市、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寿光市现有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282所,在校生22万余人,在编教师1.2万余人。

  近年来,山东潍坊寿光市紧跟教育发展时代步伐,立足群众对教育的新需求,瞄准教育发展难点堵点,大力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攻克制约发展的矛盾难题,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要事,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探寻了一条崭新路径,实现了让每一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景。

  强师铸魂

  为队伍“蓄力赋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近年来,寿光从体制高度强师优师,通过完善“引培用管”全链条机制,优化师资结构、提升德能素养、激发工作潜能,打造出一支顺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师资配备拓宽渠道。拓宽招聘渠道,近3年新招聘950名包括省部属公费师范生在内的优秀毕业生。在政府购买教学服务的基础上,探索实施全学段师资共享机制,通过跨校竞聘、阶段性支教等,内部挖潜师资,确保人尽其用。提升聘用制教师工资,探索实施跨县域对调,近百名教师回到家乡,教师队伍更加稳定、更具活力。

  师德建设扎实有效。大力开展师德师风“百日提升行动”,多频次开展警示教育,用实作风曝光台,重心向内纠治矛盾问题,全面营造风清气正的生态。去年立项推进45项学区学校攻坚突破事项、50项局机关创先争优事项,完善重点工作闭环督办机制,以过硬作风赛担当、比干劲,打造主动作为、事争一流的教育生态。

  业务培养多点发力。大力锻造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名教研员四支队伍。加大农村校干部教师到优质校挂职锻炼力度,举办教师技能“大比武”。城区与镇街校园长实施结对帮扶,实现城乡教育“同提升”。构建七大城乡教研联盟,持续推进“城乡—学区—校本—年级”四级教研体系,强化业务指导,一批批优秀校长、教师脱颖而出。

  扩容提质

  让学校“抱团发展”

  寿光牢牢把握“公平+优质”主旋律,以空前力度迎难而上破局开新,实现了教育布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资源优化实现突破。直面新生入学最高峰,超前谋划,采取“社会投资+政府租赁+公办管理”模式,动员4家企业投资近20亿元,新建5所城区学校,新增优质学位11250个,破解了最难“入学年”。8条学校周边配套道路同步顺利通车,一所所高标准的新学校成为寿光城区新地标。同时,建成投用7所城区幼儿园,改造提升12所薄弱学校,惠及中小学生2万多名,教育资源全面扩容提质。

  学校转型实现突破。针对3所义务教育学校“民转公”任务,寿光市委、市政府组织反复论证、精准施策,全面推进“教师自主聘用、学校自主管理、运营经费包干”办法,引进第三方培训机构,精准化解了“师资从哪来、队伍怎么管”等难题,如期完成“民转公”任务,又保证了办学品质。

  一体发展实现突破。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难题,整合撤并化龙镇辛店小学、古城初中等7所乡村学校,以城区学校帮扶镇街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帮扶乡村小学模式,全力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羊口、侯镇、稻田被确定为教育强镇筑基省级试点,台头、纪台、上口被确定为市级试点,镇域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采取结对共建、名校托管等办法,城区优质学校与镇街乡村学校实现结对帮扶全覆盖,让城乡学生共享高质量教育成果。

  暖心惠民

  让服务加码升温

  教育,一头连着民族复兴“大梦想”,一头连着每个家庭“小幸福”。寿光聚焦群众满意,着眼实事小事关键事,着力构建党委政府重视、部门企业支持、校家社协同的教育新格局。

  聚焦关键小事。实施学生“吃住行学”十大行动,学校食堂大宗物资统一招标采购,确定午餐“一荤两素一汤一水果”最低标准,建立公开晾晒、抽查尝餐、家长点评等机制,实打实推动膳食品质提升。积极挖潜闲置资源,推动超90%的学校实现“一生一床位”,学生睡眠保障做法全省领先,得到央视推介。吃得健康营养,住得舒适愉悦,行得方便安全,学得开心精彩,莘莘学子在美丽校园里茁壮成长。

  聚焦全面发展。成立教育发展集团,统筹社会资源服务教育发展。在世纪学校、羊口新区小学成功开设游泳课程的基础上,探索利用第三方进校园模式推动游泳馆建设,建成投用8大学校游泳馆和5大体育馆。关停无证校外培训机构2家,停业整顿6家,将校外培训机构纳入平台管理,构建了更加良性的教育服务保障机制。

  聚焦校家社共育。将教育惠民作为拉近校家社距离的基础性工作,设立33个惠民服务大网格、151个二级网格,制定24条措施化解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借智慧校园平台开通“校长热线”,让家长诉求直传校管理层,处理时效大大提升。按“四有”标准设54处“家长接送区”,干部轮值现场办理群众诉求,打造“一体化惠民窗口”,推动学校“小教育”迈向校家社共建共融的“大教育”。

  (作者系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6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