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 武汉市光谷第十二小学开设了射箭、舞蹈、陶笛等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当前,普通高中教育正处于“三新”(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改革与教育强国建设的双重变革中。在此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成为破解现实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因材施教、知行合一、授人以渔、润物无声……这些跨越千年的教育思想不仅蕴含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刻认知,更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支撑。在教育教学中,笔者尝试将中华传统教育思想的精髓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范式,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坚实的方法论支撑。
因材施教:
个性教育的体系建构
“因材施教”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之一,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以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这一理念贯穿于孔子的教育实践,体现了对人性多样性的深刻尊重。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孔子对同样的问题给出差异化的回答。《论语·先进》中,针对子路和冉有“闻斯行诸”的同一问题,孔子给出相反答案,理由是“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的回答正是其“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生动体现。朱熹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在继承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圣贤施教,各因其材”的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是对儒家教育传统的总结升华,更成为后世中国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原则。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新课标要求教师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在备课环节,教师要准确把握学情,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做好差异化预设;在授课环节,坚持面向每一个学生,坚持分层教学,调动不同学业水平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作业和评价环节,设计分层作业,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学习;在班级管理方面,准确把握和尊重学生个性特征,发挥各类学生长处,使不同类型学生在包容的教育氛围中健康成长。
知行合一:
实践育人的生态转型
“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思想,旨在纠正当时社会上存在的知行脱节现象,强调道德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知”与“行”并非两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统一体。“知”蕴含着“行”的意向和动力,“行”又不断加深对“知”的理解和体验。陶行知先生的知行合一思想深受王阳明的影响,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强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和社会实际,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
新时代育人方式改革要求,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践能力,将知识与道德、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新课程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来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知行合一”的核心,就是知识和行动的统一。首先,教师要推动课程重构,将教材内容转化为“问题解决导向”的实践性课程体系。比如,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基于问题的解决开展学习活动,真正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其次,教师要推动教学转型,转变单向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推动项目式学习,在师生、生生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再次,教师要推动评价革新,重视对学生知识迁移、行动效能和反思效能等维度的评价,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出既能“格物致知”又能“躬行践履”的终身学习者。
授人以渔:
素养导向的课堂革命
“授人以渔”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重要命题。这一思想强调教育应注重方法论传授而非单纯知识灌输,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深刻体现了中华文化对教育本质的认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深刻揭示了教育的启发性原则: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中,这一思想被深度融入政策设计,成为破解“高分低能”困境、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路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明确了学生需要具备哪些品格和能力,为学会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导。《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行“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课堂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首先表现为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才能真正达成育人目标;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任何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科思维,学生只有形成学科思维才能真正学好这一学科的相关知识;再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只有提升关键能力,学生才能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润物无声:
文化浸润的德育升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这句诗原意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在春季万物萌动之时悄然降临,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滋润大地万物,却无声无息。后来,“润物无声”被广泛用来形容细致的思想工作,或者形容教师默默无闻的美好品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落实“润物无声”的理念,需要将教育目标与学生的成长规律相结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价值引导、知识传递和人格塑造。首先,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高超的教学水平和高尚的师德修养对学生做人和求真具有重要的影响。其次,面对教育功利化倾向,教师要把握“教育的农业属性”,建立“慢变量思维”,克服浮躁和内卷的心态,遵循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开展教育教学,做到用心培育、静待花开。再次,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些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具有高超的教育智慧和坚韧的教育韧性。通过浸润式教育使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如盐入水,让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春风化雨,最终达成“不教之教”的育人境界。
中华传统教育思想如星河璀璨,跨越千年仍闪耀着启迪人心的光芒。从“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育到“知行合一”的实践育人,从“授人以渔”的素养奠基到“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这些思想精髓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同频共振,为破解“唯分数论”的困境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三新”改革与教育强国建设的征程中,传统智慧亦可成为与时俱进的活水源头,其核心在于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本、以未来为本。
(作者系安徽省宿州市第二中学副校长、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9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