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作为一种面向公众的教学活动,往往经过教师们的精心设计和反复打磨,注重教学的形式、流程和效果的完美展示。相比之下,日常教学则更多地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基础和学习进度,它更强调实用性、针对性和连续性。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日常教学就应该忽视教学的艺术性和观赏性。把每一堂课都当成公开课来准备,并不是要求每一节课都要达到公开课的高标准,而是强调教师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用心研究学生、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求使每一节课都能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滋养。
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课前准备要做到精耕细作。这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更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以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的三次备课为例,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课前准备的深刻内涵。第一次备课,她全凭个人见解,不依赖任何参考书与文献,这样的备课过程有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见解。第二次备课,她广泛涉猎各种文献,分类处理不同见解,这不仅拓宽了她的教学视野,也使她的教学方案更加完善和丰富。第三次备课,她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不同细节中,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认知水平。于漪老师的备课过程启示我们,课前准备不仅是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更是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教学设计要追求“本真”。教学的着眼点应首先放在“这堂课要让学生学什么”“能学会什么”和“怎样学会什么”上。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准确把握课程标准、文本内容、学生实际以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务求教学目标本真,意味着一堂课要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而不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务求教学内容本真,则要求教师对选择学习的内容要下大力气,关注那些关乎学生终身受用的核心知识和能力,同时兼顾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内容。
在追求教学本真的基础上,教学设计更应强化创新。创新并非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深度重构,既包括教学方法的迭代更新,更涵盖评价体系的动态优化,使知识传授转化为思维跃迁的动能,最终形成“求真”与“求新”相互滋养的教育新样态。
把每堂课都当成公开课,课堂要真正“动”起来。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这要求教师做到“六个尽量”:尽量让学生独立阅读;尽量让学生动笔勾画;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难;尽量让学生有条理地动口表述;尽量让学生动笔归纳概括。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读一读、想一想、听一听、问一问、议一议、讲一讲、练一练、写一写,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各种学习活动中去。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得到极大的激发。这样的课堂,不仅是教师展示教学艺术的舞台,更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摇篮。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高新区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9月29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