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南革命老区上犹县,曾因“八山半水一分田”的地理条件限制发展缓慢。如今在教育部对口支援机制下,该县走出了一条“教育兴县、科技强县、工业富县”的创新发展道路。通过构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该县推动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以产学研协同创新激活了工业发展动能,实现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双重突破。
在江西和润宇电源科技有限公司AGM电池生产线上,由厦门大学化学团队与企业联合攻关的技术成果正持续释放价值——该电池深循环充放电寿命突破600单元,远超国家标准。目前,这一产品已出口20多个国家,成为该县“校地共建研发中心”的典型成果。
依托教育部对口支援优势,厦门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与该县建立了校地创新共同体,通过共建产业研究院、科技研发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方式,形成常态化驻点机制,推动实验室与生产线无缝对接,将学术论文写在产品上。
“从工艺改良到生产线优化全程护航,专家团队真正把实验室搬进了厂房。”江西东芳味来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车间主任介绍,南昌大学食品学院专家团队长期驻点企业,帮助企业解决了多个生产难题。
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点题、高校破题”模式,该县在玻纤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电池组件、竹基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通过构建“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加速”全周期服务体系,高校专利转化周期大幅缩短,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实现突破。
此外,人才的双向流动也为老区振兴注入了源头活水。该县积极构建人才双向培育选拔新机制,定期组织“书记校长进校园”人才招引推介会和“犹江工匠”选拔活动,招引人才到该县工作创业,吸引高校专家到该县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周末工程师”,接收高校研究生开展“田野调查”实习锻炼,选派本土产业人才赴高校深造或担任“企业导师”,实现了人才“虹吸—反哺”的良性循环。
从教育部对口支援的“输血”到自主创新的“造血”,上犹县用实践印证了教育助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当玻纤新材料生产线与高校实验室同频共振,当“候鸟专家”与“犹江工匠”携手攻关,这片红土地正用教育之笔绘就“以教兴产、以产助教”的生动图景。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5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