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城乡跨园游:让乡土资源“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10-19 作者:张新琴 来源:中国教育报

看,我们摘了好多石斛花! 张新琴 供图

  乐清市机关幼儿园作为温州市第一批未来乡村窗口园试点,在推动集团乡村分园龙凤桥园区发展时,遇到了一些难题:该园虽坐拥优质自然资源、本土文化与生活场景,但受理念、能力等限制,这些在地资源处于“沉睡”或“浅层利用”状态,课程易陷入模仿城市园或碎片化应用资源的困境。为激活资源、激发乡村园内生动力,我们突破传统帮扶思维,以“城乡跨园游”为突破口,探索实践新路径。

  1 激活资源:挖掘乡村资源宝库

  龙凤桥园区拥有“春田花花”实践基地(含稻香梯田、蔬菜园等),且周边非遗文化资源丰富、乡村气息浓厚,但存在资源利用率低、应用零散等问题。为此,我们通过三大举措系统性盘活资源。

  深挖“土”味,展现乡土资源价值。我们组建由骨干教师、本地文化人士构成的资源研判小组,对园区及周边资源进行全面梳理与专业评估,挖掘资源背后的文化、劳动与生活内涵。以清明节“棉菜”活动为例,我们设计完整的体验链:园内种植棉菜—清明前采摘—乡土灶台蒸煮—传统石臼捣棉菜团—亲手制作青团,让幼儿在实践中感受劳动乐趣、生活智慧与文化传承。在动物饲养方面,我们聘请当地乡贤“包爷爷”带领幼儿参与小羊、兔子的喂养与清洁,为待产兔妈妈搭建窝棚,将简单饲养转化为生命教育与责任培养。

  巧用空间,打造沉浸式场域。我们依托乡村园户外空间开阔的优势,推行“田园式赋能,开放式办园”,打破室内外界限。户外保留“春田花花”基地,增设非遗集市角、本土花草探究园;室内进行“加减法”改造,拓宽走廊增加活动空间,将部分教室窗户改为连通操作台,并把美工、建构等活动移至户外对应场景,如在花草园旁写生、在石斛棚下做自然笔记,让环境成为“无声课程”。

  活化资源,链接生成课程。“包爷爷”是课程建设的重要人物,他不仅传授农事与饲养技巧,更以自身经验还原真实乡村生活场景,如教幼儿生火做饭、制作锅巴。教师则承担链接者与深化者的角色,围绕某一资源展开跨领域课程设计,如引导幼儿探究鸭子的习性、描绘鸭子形态、编排情景剧等,形成课程网络。

  同时,我们将园内资源与社区、家庭联动,举办儿童“村晚”、退休教师联谊等活动。这样既拓展了资源运用边界,又让幼儿园成为乡土文明展示平台,构建了家园社联动生态。

  2 用好资源:给城乡幼儿充分体验的机会

  资源梳理后,城乡跨园游就成为激活资源的核心实践。我们将龙凤桥园区向集团内的城区园开放,开展城乡跨园游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城乡幼儿进行真实互动,成为活动主体。

  身份赋能。城乡跨园游赋予幼儿“小主人”与“小游客”双重身份,催生真实责任感。“小主人”需要思考如何介绍园区、设计路线、保障安全,通过实地考察、讨论分工落实任务。“小游客”则要自觉遵守规则、应对突发情况(如掉队)、进行礼貌交流。这种基于真实任务的角色扮演,有效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提升了他们的策划、沟通与问题解决能力。

  项目化推进。我们将每次城乡跨园游作为幼儿深度参与的项目,分“契机—准备—实施—复盘”四阶段推进。契机源于城乡幼儿的真实需求与兴趣,如城市园幼儿被龙凤桥园区的丰收节照片吸引,教师通过图片、视频、邀请函等形式点燃双方热情。准备阶段,双方班级通过线上会议、书信交换沟通计划,幼儿竞聘“导游”“安全员”等岗位,共同制定活动内容、路线与安全预案。实施阶段涵盖角色体验、混龄互助、任务驱动。一次遇上下雨,城乡幼儿组织“雨中共议会”,创新设计“雨中的春田”玩法,表现了出色的创造力。复盘阶段组织“游玩圆桌会”,幼儿分享体验并记录,帮助活动持续优化。

  资源互动。跨园游中,城乡幼儿围绕盘活的乡村资源深度互动,让资源真正成为习得认知、促进成长的纽带。乡村幼儿带着城市同伴走进“春田花花”基地,讲解棉菜种植、小羊喂养知识,在分享中深化对本土资源的认识。城市幼儿则结合自身经验,与乡村同伴探讨“如何给农具装小轮子”“怎样用绘画记录水稻生长”,在思维碰撞中为资源利用注入新创意。双方还共同参与非遗手作、稻田观察、中秋做月饼等活动,乡村幼儿协助准备草编原料、识别水稻病虫害,城市幼儿发挥创意设计作品、记录观察结果,在协作中既激活了乡村资源的教育价值,又让城乡幼儿实现了认知互补、能力共长。

  3 多元支持:保障跨园游活动顺利开展

  城乡跨园游的顺利开展与长效运行,离不开多维度协同机制的支撑。

  幼儿分工合作。在教师引导下,幼儿成立“慧言团”“慧管团”“慧艺团”,分工协作参与跨园游。慧言团负责活动策划、园区解说、过程记录,确保活动方向清晰、信息传递准确;慧管团承担物品管理、安全巡查职责,保障活动物资充足、过程安全有序;慧艺团负责节目表演、场地布置、活动摄影,提升活动的趣味性。“幼儿三团”的协作,既保障了城乡跨园游高效推进,又锻炼了幼儿的自我管理与服务他人能力。

  构建协同支持网络。城乡跨园游需多方合力形成稳固的支持体系。城乡园成立“跨园游备课组”,活动前共同设计方案,如“稻田课堂”活动中,城市园设计观察表,乡村园安排田间实践,活动后一起复盘。城乡家庭形成联动,城市家长担任安全志愿者,维护秩序,乡村家长化身“农事指导者”,传授土灶做饭等技能。园所与社区协作,邀请非遗传承人教授草编技艺,丰富活动内容。这一网络不仅提供了教育合力,更让乡村资源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

  玩学评合一。我们采用嵌入式评价,从多维度为资源活化与活动优化提供依据。儿童议事会中,幼儿通过分享讨论改进活动设计,如他们建议“制作植物对比卡区,区分棉菜与苦菜”。游学档案里,幼儿以图文、照片记录发现(如水稻生长日记、乡村趣事画),这既是成长记录,也是资源活化成果的直观体现。家长也通过问卷、亲子分享会提供反馈,如一位城市家长提及“孩子参加跨园游后不挑食了”,这反映了资源活化对幼儿生活习惯的积极影响,也为活动调整提供了参考。

  经过多年实践,城乡跨园游已成为我园的常态化活动。大家认可了乡土资源的独特价值,乡村教师建立了自信。更重要的是,城乡跨园游推动了城乡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实现了资源互补、儿童共学、教师共成长。实践证明,只有认同自身价值,乡村教育才能与城市教育平等对话;只有让幼儿成为活动主体,才能真正激活教育的内在活力。

  (作者系浙江省温州市乐清市机关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19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