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教研员与县域中学教师进行教学研讨,落实课程教学提质行动。资料图片
■特别主题 县中振兴(下)·课程教学
■课程教学提质的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其认识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应对新高考、实现更优升学结果的必要条件
■县中的课程教学改革,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名校模式,而要从自身的资源和学生特点出发
课程与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发展的根本途径,塑造着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与品格素养。对于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而言,课程教学质量是决定学校发展的关键。《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明确将“课程教学提质行动”置于重要位置,意味着县中振兴不能仅依赖外延式的规模扩张、政策输血,更要转向内涵建设,将工作重心落到课程与教学的实质性改进上。
1 转变课程与教学育人观念
课程教学提质的首要任务是更新教师教育观念,使其认识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应对新高考、实现更优升学结果的必要条件。
一是要有更广阔的课程视野,弥补县中学生发展经验的不足。县中学生大多来自乡镇,普遍存在视野不够开阔、社会实践经验缺乏的问题。这正是他们与城市学生“软实力”的最大差距。县中管理者与教师不能仅将课程内容局限于教材知识,还要将学校组织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甚至校园文化建设,都看作弥补学生发展短板的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素质。
二是教学重心要从单纯知识传授转向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应只是让学生记住知识点,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自主探究的能力。当然,简单推行自主探究可能会让县中学生无所适从。教师需要为学生的思考过程搭建必要的脚手架,带领他们一步步完成思考过程,而不是直接抛出开放性问题。应在学生掌握基本方法后,再逐步放手,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思考空间。
2 创新课程与教学实践路径
县中的课程教学改革,不能盲目照搬城市名校模式,而要从自身的资源和学生特点出发,找到务实管用的实践抓手。
首先,要构建基于县中实际的课程体系。
第一,要用活国家课程,与乡土资源深度结合。国家课程是课程建设的底线,但“开足”不等于“开好”,关键在于结合县域实际进行校本化实施。县中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身边的乡土社会。教师可以尝试将国家课程内容与本地的自然环境、产业特色、历史文化相结合。这种做法不需要大量额外投入,却能让知识变得更加鲜活、亲切。
第二,开发小型化、特色化的校本课程。县中师资有限,而开发体系庞大,面面俱到地开发校本课程并不现实。更可行的策略是鼓励教师结合个人兴趣和专长,开发一些小而精的特色课程。县中要做的是创造条件、提供支持,将教师的个人才华有效转化为育人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成长选择。
第三,要将综合实践活动做实、做深。对于县中来说,综合实践活动不必追求大规模的异地研学。可立足本县,围绕真实的社区问题或社会现象,设计一些小型的、持续性的探究项目。例如,学生可以研究本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些可及可见的小项目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和责任感的培养,往往更为有效。
其次,要推动县中课堂教学“微”创新。
对于习惯传统教学模式的县中教师来说,进行颠覆性的课堂革命难度很大。更可行的方式是从微小的创新开始,一步步改变课堂生态。
一是教学方法应适当增加学生互动。县中课堂“满堂灌”现象较为普遍,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对此,教师们可以尝试每节课适当进行“留白”,比如固定留出5—8分钟,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上台展示或者相互提问。仅仅是几分钟的改变,就可能推动学生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思考与表达。
二是教学内容应强化问题驱动。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点,在于推动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转型,培养学生应对现实挑战、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备课时,多花心思设计一两个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真实问题来驱动学生的持续性思考,或许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三是学习过程应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县中学生在复习备考中常采用“题海战术”进行被动记忆和机械训练,其结果多表现为思维的固化、知识与实践的脱离。对此,县中教师要将“学科实践”的理念贯穿于所有学科的学习过程,创造条件让学生动手实践,引导学生运用特定学科的思维方式探究问题,帮助他们摆脱被动学习模式、建立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3 激活课程与教学改革保障体系
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支持体系。在资源相对匮乏的县中,对内激活教师能动性、对外整合有限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其一,要发挥校长在改革中的关键作用。
在县中,校长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应成为教学改革最坚定的决策者、推动者和支持者。
在外部压力下,校长要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缓冲带”。县中发展面临着来自上级、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巨大升学压力。有担当的校长必须有能力应对这些压力,主动向家长和社会阐释学校的育人理念和改革的长期价值,争取外部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创造相对宽松的内部环境,让一线教师敢于尝试、敢于创新。
在资源有限时,校长要创造性地整合资源。县中办学资源紧张是普遍现实。校长不能“等、靠、要”,而应主动作为。对内,要善于发现和调动本校教师的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对外,要积极与本地的企业、高校等建立联系,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
在改革进程中,校长要成为教师的“主心骨”。课程教学改革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校长必须旗帜鲜明地支持和鼓励勇于探索的教师,肯定他们在改革中取得的进步。当改革遭遇非议时,校长要主动承担责任,保护教师的积极性,以允许试错、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激活县中教师的内在动力。
其二,要打造协同发展的县域教研共同体。
县中教师常常面临信息闭塞、单打独斗、提升困难等专业发展困境。建立务实、高效、协同的新型教研机制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
教研部门的工作应侧重专业服务。县中教师需要的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和资源,而非空泛的理论指导。省市教研员应通过开展“送教下乡”、线上诊断、学习工作坊等方式,为一线教师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资源。
校际教研应突出县域协作。县域内的几所高中具有相似的生源特点、教学难题。县级教研部门应牵头组织建立稳定的、跨校的学科教研共同体。例如,可以固定每周进行一次线上集体备课,每月开展一次跨校同课异构活动,共同申报研究课题,最大限度地共享稀缺的优质师资和教学资源。
校本教研应强调真实问题解决。县中的校本教研必须提升针对性与实效性,杜绝形式主义。教研活动应聚焦于解决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以深入的课例研究、针对具体教学难点的专题研讨为教师提供更加切实的帮助。
县中课程教学提质是一场系统性变革,要从县中实际情况出发,坚定地走课程教学提质的内涵发展之路。如此,县中才能真正摆脱困境,实现振兴。
(作者谭霞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铁安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0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