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黑龙江省:

打出教研赋能县中振兴“组合拳”

发布时间:2025-10-20 作者:季平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特别主题 县中振兴(下)·课程教学

  针对县域普通高中发展面临的“专业指导不够、优质资源缺乏、交流共享不畅”等困难,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聚焦教师新课程实施的问题需求,以项目为依托,深入学校和课堂,以教研转型推进县域普通高中走出困境,迈上优质特色发展之路。

  开展系列研培活动,实现送培到校、驻校跟岗常态化交流

  县域高中学校委托省级教研机构开展“2+3+N”委托培训项目,这是推进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的系列化研培活动之一。其中“2”指省级学科教研员团队2天深入县域高中的“送培到校”,围绕县中各学科教师“课前—课中—课后”中存在的问题及在集体备课、新课标落实、作业设计和高三复习备考等方面的需求,教研员通过听评课、一对一交流指导及专题讲座等方式,对学校课堂教学转型进行分析诊断,提出建议;“3”指省级学科教研员带领县域高中学科骨干教师,深入省内优质高中学校开展3天“驻校跟岗”研修,通过听取各学科教研组建设经验、观摩常态化课堂教学、参与集体备课等校本化教研活动,学习借鉴名校名师教学经验,并通过两校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进行“实战演练”,指导县域高中学校形成教学改进方案及落实“路线图”;“N”指县域高中学校、学科教研组及教师与省级教研团队、跟岗学校教师建立常态化的N次“密切沟通、持续跟进、互助互联”机制,通过疑难问题的线上探讨交流、考试试题命制及讲评的互助共享、校本化主题教研活动的观摩指导等方式推进县域高中学科教学不断优化,教师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两年来,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高中教育研培中心已完成省内4个市(地)5所县域高中6期培训任务,受到参培县域教育行政部门、高中学校及教师的好评,切实践行了《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中“强化教研指导”的要求。

  创新蹲点教研方式,优化指向问题的教研服务流程

  蹲点教研是教研机构发挥“四服务”职能作用的重要途径及方式。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高中教育研培中心近几年将服务重点转向县域高中,采取省市教研联动方式,在每所学校蹲点两天,开展教研指导活动,内容聚焦三个方面:一是聚焦“三新”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转型与组织管理,观摩不同层级发展水平教师的常态课教学、参与学科校本教研活动,发现学科教学存在的团队共性与教师个性化问题,分析其症结所在。二是采取多样化点评指导:既有听课后与上课教师一对一的专业探讨,也有“新课标背景下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基于‘考教衔接’的高三复习备考指导”等专题微讲座。三是从优质特色学校建设角度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指导学校找准县中特色化发展定位与方向,立足新课标提升教师能力素质,加强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和优秀学科教研组建设,以点带面,切实发挥骨干教师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利用省级教研机构县域高中联系点制度,密切与各级研培部门的对接与合作,构建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助力各学校提升教学质量。

  蹲点教研是省级教研机构落实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抓基层、打基础、强落实、见实效”工作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与基层边远、薄弱学校联系的有效行动。肇东市第二中学李斌书记说:“省级学科教研员走进学校,为学校带来高层次的‘问诊把脉’与专业引领,更是对全体师生的鼓励与鞭策。”

  开展省域主题教研活动,激发教师学习的内驱力

  2024年,围绕“县域高中青年教师学科育人能力提升”这一主题,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高中教育研培中心设计了三项活动内容:一是通过省内外知名专家的主题讲座,为青年教师指引成长方向及路径;二是通过省内骨干教师指向“教学评一体化”探索的课堂教学展示与点评,为青年教师提供直接的学习范例和借鉴;三是通过所有参会青年教师参与学科主题交流研讨与经验分享,有针对性地回应青年教师的教学困惑和成长需求。

  为了改变县中青年教师参与省级教研活动发言机会少、习惯“听+看”的学习状态,各学科基于青年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及发展需求预设研讨话题,每位参加活动的教师走进提前预选的研讨交流团队,并围绕困难与问题、困惑与需求、经验与做法等内容进行交流和分享,共思共研,释疑解惑,实现了让每一位青年教师“带着问题来,带着答案回”的活动目标,有效激发了青年教师提升学科育人能力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为县域高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作者系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高中教育研究培训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基础教育重大攻关课题“基于龙江省情的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内涵与实践路径研究”[课题编号:JJA1424010]的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0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