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应主动扛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聚焦人才自主培养,着力造就新时代创新人才。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创新育人方式,实现差异化、特色化人才培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个性、兴趣、能力、思维方式和成长节奏,创新是他们的天性。地方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价值旨归,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价值追求,把学生个性发展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要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尊重个性和兴趣,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不断满足学生的发展和成才需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激活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本能,努力将每一名学生都培养成为创新人才。
激发内生动力。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事物内部,内因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与趋势。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涵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激发他们创新的内生动力。地方高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培养他们乐于奉献、敢于担当、善于吃苦等良好的道德品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和进取品格,鼓励他们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充分激发他们对创新的内生动力。
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校要坚持目标导向和实践导向,优化培养方案,动态调整课程布局,将创新能力培养深度嵌入课程之中,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发挥学科、人才和科研优势,建立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平台,坚持科教协同和学科融合培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发挥区位和行业优势,构建校地、校企联合培养机制,打造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平台;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努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和全球合作能力。
营造创新生态。培养创新人才,关键在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生态,注重人才培养和投入,以形成支持创新的文化和环境。地方高校要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加强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培育良好的成长土壤;大力培育创新文化,营造尊重创新、鼓励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创新在全校蔚然成风;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和创新活动中,充分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当前,创新人才培养已经跃升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众多地方高校立足地方,聚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湖北大学作为较早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地方高校之一,于2008年成立楚才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楚才计划”,旨在探索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7年来,楚才学院围绕地方高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形成了“四联四融,开放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即:一联党旗阵地,融合“五育”目标,厚植学生综合素质;二联著名高校,融汇优质资源,增强学生成才信心;三联产业行业,融通社会力量,激发学生创新动能;四联校内资源,融聚学科优势,提升学生学术志向。截至目前,楚才学院紧密面向国家、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已为社会输送了千余名品学兼优、专业扎实、素质过硬、求实创新的创新人才。近年来,学校在总结楚才学院办学经验及成效的基础上,正在以建设创新型大学为切入点,大力开展创新人才培养,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更优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作者系湖北大学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0月29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