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科学帮助幼儿参与体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02 作者:宁科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师帮助幼儿做“前滚翻”。 贾伟 摄

  自2022年起,陕西师范大学儿童动作学习与体质健康促进研究团队深入20余所不同类型幼儿园,开展了为期3年的幼儿体育活动系统性研究。在持续的科学观察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矛盾:尽管教师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但被“精心保护”的幼儿往往表现出胆怯、运动能力不足等问题。

  基于大量调查数据,我们揭示出这一矛盾背后的原因: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儿童激活自身力量而非代替其成长,然而这一理念常被曲解为“保护式帮助”甚至“控制式帮助”。如何让教师的帮助回归本质,成为幼儿体育活动科学化发展的关键命题。

  认清帮助的三种异化形态

  替代式帮助。教师握住幼儿手腕带其拍球、规定统一的起跳姿势、以“手把手”方式教动作的现象普遍发生。这种帮助向幼儿传递的核心信息是:你的身体不可信,需要依赖外部指令。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运动技能习得依赖于本体感觉系统的发展,幼儿应不断增强对自身位置、力量、速度的感知与调控能力。过度的外部介入,会使幼儿习惯依赖外部力量而非激活内在感知系统。

  预防式帮助。教师基于自身经验预先判定某些活动“存在危险”并直接禁止,“不要爬那么高”“这样太危险”等话语成为高频指令。这种做法剥夺了幼儿提升风险评估与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幼儿难以习得“多高是我的能力边界”。我们发现,允许在有挑战的环境中活动的幼儿,其后期意外伤害率显著低于传统安全且高控制活动环境中的幼儿,原因在于前者在真实风险体验中发展出了有效的风险判断能力。

  标准化帮助。体育活动演变为动作模仿和技能达标的训练场,“跟着老师做”“动作不标准”等评价背后的逻辑是:运动存在唯一正确答案。然而动力系统理论揭示,每个儿童因身体比例、肌肉力量、神经发育速度等差异,会自发探索并形成最适合自身的运动模式。强加“标准动作”实际上是在对抗儿童身体自然发展的内在智慧。

  理解帮助的核心内涵

  其一,帮助而非代替。当教师代替幼儿完成任务时,幼儿内化的是“我不会”的消极认知;当教师帮助幼儿依靠自己力量完成任务时,幼儿建立的是“我能行”的积极效能感。“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真正有效的帮助是精准识别每个幼儿当前发展区间并提供恰当支持。这意味着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角色需从控制者向支持者转变:设计分级挑战环境、持续观察幼儿能力边界、在需要时提供支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适时退后,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

  其二,尊重主体而非发出指令。幼儿不是等待被塑造的蜡块,而是内含生长力量的种子,教师的责任是创造适宜条件让种子按自身规律生长。自主决策能激活生命活力,被动服从则导致能力衰退。当我们允许幼儿自己决定“参与什么运动”“从哪个高度尝试跳跃”“用什么方式通过障碍”时,得到发展的不仅是他们的运动技能,更包括自信心、主动性、判断力等核心素养。

  其三,实践而非观看。神经科学揭示,0—6岁幼儿大脑每秒可形成高达百万个神经连接,运动过程中多个脑区协同工作,这解释了为何运动发育良好的幼儿在认知能力方面也表现更优。幼儿真正需要的不是被动观看示范,而是充分的亲身尝试、反复体验,在不断试错中实现真实学习。

  把握帮助的实践策略

  从“不许”到“要不要”。传统模式中“不许爬太高”“不许跳下来”体现的是教师单方面划定安全边界的控制思维。若转变为“这里有不同高度的台子,你想从哪个高度开始尝试”“你觉得自己准备好跳了吗”等提问,则是支持幼儿逐步建立属于自己的能力边界。具体策略包括:设置不同高度、难度梯度的运动器械,允许幼儿根据自身能力选择挑战起点,教师通过专业观察而非主观预判了解每个幼儿的真实能力水平,提供精准支持与保护。

  从“不对”到“要怎样”。传统模式中“动作不标准”“要照老师说的做”体现的是外部标准的强制评判。若转变为“这样跳下来时你的膝盖有什么感觉”“我们换一种方式试试看”等探究性引导,则是帮助幼儿建立基于身体感受的自我探究能力。教师不再是标准答案的权威提供者,而是帮助每个幼儿发现“我的身体以什么方式运动最有效”的专业支持者。这要求教师用开放性问题替代指令性要求,将关注焦点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体验,鼓励幼儿探索多样化解决方案并尊重个体差异。

  从“不行”到“要什么”。传统模式中“你太小了,这个不行”体现的是教师基于年龄标签的单方面评估。若转变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帮助”“老师可以怎样支持你实现这个尝试”,则是建立师幼共同评估与协商的关系。这绝非放任不管,而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允许自主探索。教师的专业角色体现在:允许幼儿尝试适度挑战性活动并准备好保护措施,在过程中支持幼儿探索,让幼儿在真实体验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允许自主探索不等于放任或忽视安全,核心是教师角色从全程控制者向专业观察者与适时支持者转变。实践数据表明,真实的小挫折体验能有效教会幼儿评估风险、保护自己。限制性环境中成长的幼儿,运动能力更弱、意外受伤率反而更高、心理状态更易焦虑与依赖。教师需深入理解儿童发展规律、敏锐观察个体差异、科学设计分层环境、提供精准支持。

  教师的帮助回归本质,其实是幼儿主体地位与教育规律的双重回归。从教会到帮助,从控制到支持,从保护到赋能,这不是简单的话语转换,而是教育哲学与实践范式的转变。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2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