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论·教育篇·
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教育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自即日起开设“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专论·教育篇”专栏,编发专家学者学习体会,以期凝聚改革发展精神动力和智慧,助力推进“十五五”教育改革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就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进行顶层设计和宏观指导,确保在“十五五”期间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取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进展。《建议》对教育作出全面部署,是未来五年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遵循。
教育事业在国家战略推进中的重要使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通过一系列国家战略展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制定“两步走”战略,改革开放后确定了“三步走”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九大分两个阶段对2020年至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战略部署。
进入新世纪,党和国家的总体战略目标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报告中,兼具国计民生功能定位的国民教育,都被置于社会建设部分的民生范畴,并且处于民生部分重要部署的首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随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战略进程的开启,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和创新驱动来实现,通过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厚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直接服务于国家科技进步和硬实力跃升。党的二十大报告以专章形式明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教育既是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建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都离不开教育的支撑。
“十五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要着力于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着力于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着力于民生保障和改善,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等。《建议》的相关部署,充分体现了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国家战略部署全面系统性深入推进,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切实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入实施《建议》重要部署,是“十五五”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使命。
“十五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新要求
围绕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两步走”国家总体战略深入推进。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是开局起步,巩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成果,拉开了高质量发展画卷。“十六五”是实现收官的五年,是聚力攻坚、全面完成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的时期。“十五五”承前启后,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全面发力、协同推进,巩固拓展优势、破除瓶颈制约、补强短板弱项。
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正处于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跨越,进而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发展条件和增长模式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各种不确定难预料的风险挑战,面临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等一系列问题。
在我国建成规模最大且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十五五”时期乃至未来一个时期,我们需要锚定支撑国家战略部署推进的时代使命,以教育强国规划纲要为指引,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首先,要围绕“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这一目标,着力于“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统筹建设和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一体推进中发挥引领支撑作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等等。其次,着力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和宣传教育,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最后,着力于“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教育兴则民族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包括学校教育体系在内的广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的重要内容。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以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等,都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有力支撑。
锚定战略性支撑的重要时代使命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
为确保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建议》明确“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原则。“十五五”及未来一个时期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也要以之为遵循,全面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尤其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完善,聚焦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精心谋划一批重大战略任务、重大政策举措和重大工程项目。
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办好思政课,促进思政课堂和社会课堂有效融合。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到实处、抓到实处。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按照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总体部署和阶段性目标任务要求,结合当前教育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在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深化改革,着力夯实基础教育作为国民素质提升的战略基点,着力打造高等教育的战略引领力量,着力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满足生产建设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应对人口减少和老龄社会的到来,进一步完善托幼体系,加快推进终身教育框架体系的建立健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着力于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提升,稳步开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强国建设最基础的工作,要以师德师风建设为第一标准,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形成能够强有力支撑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师资保障制度体系。
二是推动深层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首先,改革完善国民教育体系同外在经济社会之间的一系列关系机制。要建立有效机制,一体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使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包括科技战略、与社会人才需求等及时匹配。如解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其他组织机构在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等领域和环节面临的渠道不畅、机制不灵、制度约束等问题。其次,进一步深化教育体系内部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以及与权责利相关的资源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方面的改革。比如,人口新形势下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问题,教育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实践矛盾问题,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城乡学校布局和教师队伍高水平建设问题,学校内部办学活力和改革创新动力如何激发等问题,都需要深化开展类似“市县结合”等体制机制层面的改革。再次,扩大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健全开放机制,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为推动全球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三是大力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能,健全加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投入保障体系。教育事业的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的改革以及一系列战略任务举措的落实,包括《建议》提出的“稳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探索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经费保障。就“十五五”教育规划而言,迫切需要围绕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和大力吸纳社会资源进行经费投入的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实施举措,以确保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于4%为基本要求。坚持教育投入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相结合,既强化公共财政的投入保障,又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教育事业,更要全面提升资源配置使用的整体效能。在此过程中,要对社会力量办学加强管理,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
当然,“十五五”时期,我们还要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强安全教育,有效防范化解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各类风险,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建议》对教育的重要部署,鲜明地体现了教育在国家战略体系深入推进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为“十五五”时期教育事业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指明了方向。教育的改革发展要抓住重要历史机遇,坚持深化改革以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履行时代赋予的使命。
(杜育红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杨小敏系该部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24年度教育学重大项目“支撑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性投入机制研究”[VKA240011]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6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