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巡班时,看到中班保育老师正忙碌地清洗玩具,幼儿则在区域游戏中自主活动,两位带班教师专注观察指导。这一幕看起来很温馨,却让我不禁思索:玩具的清洗消毒作为保育常规工作,是否仅是一项后勤任务?它能否超越单纯的卫生管理,成为幼儿参与的学习机会?我决定与中班教师、保育老师开展一场微教研活动。
识别问题:
保教分离不利于幼儿学习
教研现场,我抛出观察到的现象——玩具清洁由保育老师全权负责,幼儿未参与其中。然后以“保育与教育是否割裂、儿童主体性是否被忽视、课程资源是否充分利用”三个问题引发教师的思考。大家在研讨后认为,当前幼儿园保育工作往往被视为后勤事务,由保育老师独立完成,而教师则专注于教育活动。这种分工无形中剥夺了幼儿参与真实生活实践的机会,也弱化了保育工作的教育价值。
在找到问题症结的基础上,大家开始发表观点。龙老师说:“幼儿并非等待被填充的‘容器’,而是能通过亲身实践建构知识的主动学习者。清洗玩具的过程,可以成为他们探索材料特性、理解清洁原理的科学探究活动。”博文老师说:“清洁活动可以通过角色扮演、任务挑战等方式,转化为幼儿喜爱的游戏,而非枯燥的劳动。”
理念同频:
理解幼儿的学习逻辑
基于上述讨论,我向教研组提问:“如何打破保育与教育的界限,让清洁活动成为幼儿深度学习的机会?”“幼儿的参与面临哪些实际困难?如何设计阶梯式任务?”“清洁活动能否与五大领域目标有机融合?”
在微教研活动中,面对保育老师“可能弄湿衣服”“拖慢进度”和教师“幼儿能力有限,洗不净”的困惑,我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三个层面的引导促进团队深度反思。首先,我们共同剖析了这些担忧背后的教育观念:当我们担心弄湿衣服时,是在保护幼儿,还是在考虑自己的工作便利?对“洗干净”的标准判定,是基于卫生要求还是对幼儿能力的不信任?
其次,我们重新审视了活动价值的评判维度:是追求“高效完美的清洁结果”重要,还是让幼儿通过试错获得“湿了衣服才知道要挽袖子”等直接经验更有价值?这种专业对话让团队意识到,我们常常用成人的效率逻辑替代幼儿的学习逻辑。
最后,我们达成关键共识:幼儿教育中的“卫生标准”应该包含双重维度,既要达到基础清洁要求,又要实现“通过清洁获得发展”的教育目标。这个认识转变,为后续“玩具清洁日”的设计奠定了理念基础。
实践创生:
从成人包办到幼儿主导
基于教研中达成的共识,我们开始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中班组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玩具清洁日”行动研究,其核心目标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关注“如何把玩具清洗干净”的结果导向,转向探索“如何让清洁过程成为幼儿学习契机”的过程导向。
教师先通过圈谈活动引发幼儿思考:“玩具为什么会变脏?”“怎样才能让它们变干净?”幼儿用放大镜观察玩具缝隙,发现了黑点、黏腻,进而讨论“灰尘是从哪里来的”,这正是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通过讨论和观察,他们开始关注“清洁”的必要性,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幼儿自主分成清洗组、冲洗组、晾晒组和检查组。他们在用牙刷清洁玩具缝隙的过程中发现,力气太大会刷掉玩具上的图案,从而学习精细动作与力度控制,他们用标记牌区分“已清洁和待清洁”,自然渗透分类与计数。
幼儿在清洁过程中展现出令人惊喜的能动性:有的发现“毛绒玩具不能泡水”而主动调整清洁方式,有的提出“先用吸尘器吸灰尘”的创新建议。这些生动的案例证明,当幼儿从任务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时,他们不仅掌握了分类、清洁等生活技能,更在亲身体验中建立了卫生习惯与健康生活的深刻联结,责任意识得到自然生长。
之后,幼儿用绘画、照片或简单符号记录清洁过程,并在集体分享时讨论“今天哪个环节最有趣”“下次怎样做得更好”,这样的反思促进了幼儿的深度学习。
保育老师“原来我的工作也是课程”的感慨,标志着保教工作者专业认知的关键突破。带班教师也通过此次活动拓展了课程视野。照料植物时能感悟生命更迭规律、摆放餐具时可以提升空间规划能力……这些日常环节都被重新定义为教育契机。
(作者系江苏省宝应县开发区实验幼儿园副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9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