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儒风润童心 文化伴成长

发布时间:2025-11-09 作者:王芬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玉米。幼儿园供图

  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千载儒风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教育实践。时庄街道中心幼儿园立足乡村语境,应对城乡接合部教育资源融合的现实课题,秉承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深耕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推出“儒乡生活园”融合性育人框架。这一框架重新定义了幼儿学习的空间与范式,打破园所固有的物理与概念局限,将儿童的学习场景自然延伸至社区与田野,推动了教育理念与在地文化的深度融合。

  根植文化,打造“三场融合”的学习场景

  我们突破幼儿园的有形围墙,以“亲自然、重体验、融社区”为理念,精心构建了园内生活场、社区实践场和自然探究场这三重学习空间,让孩子们的学习回归真实生活和文化土壤。

  园内生活场:礼仪养成的根基地。我们把儒家“礼”文化融入现代幼儿教育,推出了“生活化礼仪课程”,像晨昏揖礼、餐前感恩、游戏揖让等,通过儿歌、情景剧等有趣的形式,自然地融入孩子们的一日生活,让礼仪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习惯。同时,我们还打造了“现代六艺工坊”,有进行水墨篆刻的“书坊”、搭建桥梁的“御坊”、丈量农事的“数坊”、演绎仪轨的“礼坊”、体验古韵的“乐坊”和锤炼协作的“射坊”。用低结构材料支持孩子们自主探究,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成为他们鲜活的经验。

  社区实践场:文化浸润的延伸带。我们绘制了“15分钟儒乡文化资源地图”,把孔林、孔庙、古琴坊、农博馆、集市等地方都纳入孩子们的社会课堂。每个月组织孩子们去古琴坊体验制作、聆听经典;在农博馆操作石磨、纺车,了解农耕智慧。每周开展“主题社区日”,孩子们带着实际任务走进社区。在集市上通过“以物易物”或使用自制“购物卡”,在模拟买卖中学习数学应用与社交礼仪;在田间参与播种收获,认识五谷作物;访问长者聆听历史,绘制家乡变迁图。通过带着任务去、带着问题回的深度互动,孩子们在真实场景中增强了文化认同和社会适应能力。

  自然探究场:节气课程的承载区。我们依托田野和泗水河生态,研发了节气主题课程。孩子们跟着节气观察物候、诵读歌谣,参与农耕和科学探索。他们还在泗水河畔开展湿地观察、水质检测、地质探索,用放大镜、pH试纸等工具收集数据、绘制自然笔记。通过制作雨量器、测量日影、扎稻草人、堆肥实践等活动,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感受自然节律,实现多领域经验的整合和生命教育的浸润。

  创新机制,构建“四维共生”的素养培育路径

  为了培养孩子们面向未来的综合能力,我们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构建了以“个性导航、混龄共生、专家引路、问题求解”四大机制为核心的成长共生场,让孩子们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

  个性导航:自主规划学习路径。我们用图文并茂的“学习地图”代替传统课程表,清楚地标注出各工坊和社区基地的学习站点,用直观符号标明核心任务和能力目标。孩子们用专属“探索者徽章”自己规划每周的学习路线,把抽象的时间管理变成具体的空间规划。教师就像“导航师”,通过提问引导孩子们思考和选择,培养他们的规划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和节奏学习。

  混龄共生:构建互助学习社群。我们创建了“学长学院”,打破年龄界限,构建不同年龄段孩子一起学习的社群。在“社区小菜园”项目中,大班孩子负责规划测量,中班孩子制作标识记录,小班孩子观察蔬菜生长情况。这种混龄组合形成了互助氛围,年长的孩子巩固知识、学会担当,年幼的孩子获得成长,建立起团队归属感和合作精神。

  专家引路:汇聚社区智慧资源。我们建立了“社区专家百宝箱”,整合各行业的专业资源。在“为小鸟安家”项目中,木工师傅指导选材制作,美院学生传授彩绘技法,观鸟爱好者分享物种知识。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学会调动资源、协同合作,让教育和社区生活深度融合。

  问题求解:在真实任务中成长。我们把学习设计成有意义的“特别任务”,让孩子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综合运用知识。在“建造昆虫旅馆”项目中,孩子们经历观察提问、测量设计、协作建造、展示讲解的全过程。当看到昆虫入住时,孩子们有了“我能改变世界”的成就感和行动自信。

  科学协同,形成“评育一体”的园家社支持生态

  我们创新构建了“评育一体”成长导航系统,让评价从评判工具变成成长支持,通过四个维度实现教育评价的根本变革。

  评价即记录:构建“成长直播间”。我们打破传统评价方式,为每个孩子建立专属的“成长直播间”。教师用文字、照片、视频实时记录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积木搭建的多次尝试、户外探索的精彩发现等,保留孩子们的童言稚语。教师会将这些成长素材及时同步给家长,让家长成为孩子成长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评价即生成:驱动课程设计。评价直接指导教学方向,做到“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当发现多数孩子对蚂蚁搬家感兴趣,“昆虫探秘”项目就自然生成;当孩子们在建构中遇到平衡难题,“怎样才能搭得更稳”的专题讨论就会展开。评价不再是评判过去,而是生成课程的重要依据,保证教育内容始终跟着孩子的兴趣和发展需求走。

  评价即赋能:培育元认知能力。我们把评价权还给孩子们,培养“小小评价专家”。在建构区,孩子们自己拍摄作品并讲解设计思路;项目结束后,自己选成果放进班级“成长博物馆”;每周“作品听证会”上,孩子们真诚地互相评价,既学知识,又学方法,既会创造,又理解创造过程,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评价即连接:融通社区资源。我们打破园所围墙,构建多元评价共同体。邀请社区工匠参与作品点评,木匠对结构的见解、园艺师的观察视角,给孩子们带来专业认知。我们还把孩子们在社区实践中的沟通、解决问题等表现纳入评价体系。此外,家长以“导师”身份参与评价。多元视角让每个孩子的成长故事更丰富。

  (作者系山东省曲阜市时庄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9日 第03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