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操后,赛赛捏着衣角跑来:“老师,我刚刚跳操不小心撞到韬韬,我说了对不起,韬韬怎么说对不起没用呀?”这个问题像颗小石子,在班级里漾开了一圈圈涟漪。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总把“对不起”当“免罪符”。看似简单的三个字,渐渐成了形式。
4—5岁幼儿处于“象征性思维”阶段,他们将语言视为解决问题的“万能创可贴”,认为只要说出特定词语,就能瞬间“修复”后果。当道歉沦为形式,孩子们便失去了对行为后果的真切感知与共情能力,更无从理解“对不起”背后应有的尊重与责任。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对不起”与“没关系”的内涵?如何引导他们认识道歉的意义,并实践真诚的修复行为?我们开展了一场有关道歉的讨论。
教师以“说对不起有用吗”引导孩子们思考“对不起”的真正意义。孩子们展现了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他们自发将行为动机作为评判道歉效力的核心标准。孩子们从“反复犯错是故意”“耍赖、打人不可取”等多维度区分行为动机。教师继续追问:“‘没关系’必须马上说吗?”孩子们提出了多元观点,换位思考与情感表达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讨论接近尾声时,教师问:“除了说‘对不起’,还可以做什么呢?”孩子们提出了超越“对不起”的温暖道歉方式:说明原因并承诺改进、给予身体抚慰、主动改变行为以防再犯、通过分享和解等。随着讨论的深入,孩子们对道歉也产生了有温度的理解。
“对不起”和“没关系”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实则蕴含着人际交往中的重要道理。当孩子行为失当时,应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认知、共情、反思、弥补”的完整过程,让孩子首先觉察到自己行为带来的影响,继而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主动采取补救措施,真正学会承担责任。
这之后,孩子们还主动提出了预防措施,共同设计、绘制安全提示标记,并张贴在教室各处。红色的小人提醒“慢慢走”,黄色的小手标着“轻拿玩具”,无声地提醒大家预防意外。同时,我们在睡室一个较为隐秘的位置设立了“和平桌”,它成为一个温馨的冲突解决角。当矛盾发生时,孩子们可以到这里,在平和氛围中通过倒数、深呼吸等方法调整情绪,待平静后再沟通表达、复盘问题。和平桌将抽象的“尊重”“和平”转化为孩子们可实践的方式,减少了教师干预,提升了孩子们自主解决冲突的能力。
引导孩子认识道歉的意义,远不止教会一句“对不起”,更是在孩子稚嫩的心田播下两颗种子:一颗叫“尊重他人的感受”,另一颗叫“承担责任的勇气”。当我们不急于求得速效和解,而是珍视每一次用心修复的瞬间,孩子就能不断积蓄内心的力量。
(作者单位:安徽省宁国市第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09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