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青椒”友好型高校,应落实落细“引育用留”等全链条的精准实施与系统联动
青年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的关键力量。近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变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重点围绕“引育用留”等方面提升青年教师能力、活力、竞争力,提出完善高校教师评价改革,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意见》总体要求强化高校青年教师全链条建设,结合高校实践来看,关键在于建设“青椒”(青年教师的俗称)友好型高校,落实落细“引育用留”等全链条的精准实施与系统联动。
在精准引才方面,应着重在“准”字上下功夫。一方面,应坚持分类精准选才。以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等为重点,规划青年人才聘用岗位,细化引进标准,推行分类选才。重点考查基础学科人才的原创性成果,对基础研究的钻研力、创新力、热爱度;侧重考查新兴学科人才在学科前沿或新兴技术方面的探索贡献;高度关注交叉学科人才善用不同学科范式、不同领域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应瞄准关键引才。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规律性、前瞻性研究,科学制定引才规划,紧密结合学科建设重点明确人才配置方向,实现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优势学科方向、学科人才梯队建设、科研成果新质转化等的精准匹配。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网络安全等关键领域,借助国际合作伙伴、校友网络等锚定人才,采取全职聘任、双聘兼职、项目合作等多元方式柔性引才。
在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处、要紧时拉一把、帮一下,为青年教师成长托举护航,是精心育才的关键。高校应统筹校内外资源,多措并举提供全职业生涯发展支持体系。实施“产业浸润”等实践能力提升计划,鼓励高校与大中型行业企业共建青年教师培训基地,定期组织青年教师赴重点单位全职研修,提升产业技术跟踪能力。强化教学科研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情感支持,配备“战略科学家+创新团队”等职业发展导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牵头跨学科攻关项目,依托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帮助青年教师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明确主攻方向、优化创新路径。
科学的评价机制是激发高校青年教师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源头活水”。统筹考虑青年教师职业志向、学科领域、岗位角色特点,创新跨学科联聘、企业兼聘临聘等考核评价机制,推进教学、科研、工程转化等各类人才分道行驶、分类评价。加强人工智能赋能、创新训练等核心素养培训,强化岗前培训与教学竞赛,提升课堂教学、课程建设、数智创新素养与学生指导实效。创造审慎包容的学术评价制度,长周期稳定支持青年教师开展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支持其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研究,积极参与科学、工程和技术创新,助力推动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在精诚留才方面,离不开有力量、有温度、有情怀的发展环境。各高校应以培养留用为出发点,注重早期人才发现、预选和跟踪培养,为青年教师提供“精准化”的帮扶供给和“营养丰富”的发展供给。推进高校薪酬制度改革,强化薪酬、经费、科研资源等管理,提高青年教师待遇,营造潜心教学科研环境。整合优质资源,建设青年教师的良性交往圈、成长共同体,打造安心舒心热心开心的教学环境。
青年教师是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生力军。各高校作为落实《意见》的责任主体,应立足办学定位与学科特色,制定青年教师友好型高校建设实施细则。聚焦“友好”和“有为”,高屋建瓴地树立系统化的宏观理念,综合“引育用留”多维视野发展体系,完善政策、多方协同、创新机制,让优秀青年教师有更多机会扛大旗、打头阵、当先锋,加速“青椒”群体及早进入“教学科研黄金期”。
(作者系天津大学发展规划处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2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