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将教育摆在事关国家全局的战略位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十五五”时期,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从内外循环结构属性出发,聚焦内循环堵点、外循环关键问题,整体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出国留学及来华留学体系,全力将我国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强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1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增强教育内在循环力
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一是优先支持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学科交叉及前沿新兴领域优势突出的高校;重点聚焦研究型大学中研究生培养占比高、综合实力强的高校,以及发展势头强劲、社会声誉良好的高校;专项扶持社会服务能力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大学。二是优化世界一流水平学科专业布局。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强化基础学科引领作用,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打造跨学科创新集群;依托高校优势特色,重点建设一批能引领学术前沿、服务国家发展的顶尖学科专业。三是构建贯通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协同育人机制;贯通大中小学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为载体,建立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衔接机制;强化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同,推进文理兼容,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加强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实践探索。一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双一流”建设高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以国际化人才培养为牵引,推进与合作伙伴的科研合作、师资互派互认等;依托办学基础比较好、办学实力比较强的高校开展先试先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国际化人才;构建由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文化课程、实践课程等构成的结构化国际课程体系,并将国际化元素全面融入课程设计、开发、实施以及评价等环节。二是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赋能学生虚拟流动。加强教育教学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度融合,全面革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构建数字化育人平台,着力打造在地国际化品牌项目;运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集成全成长周期数据,为师生精准画像,全面掌握学生学情及成长轨迹,提高人才培养的适配性。
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一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于在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公共卫生、人工智能治理等具有全球性挑战的领域开展科研攻关,主动发起并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增强国际话语权。二是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加强教育国际援助,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教育经验与智慧。三是注重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高校应高度重视国际组织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系统构建并持续完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组织见习等制度,做好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与储备。四是讲好中国故事。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的对外宣传机制,有效整合高校智库、留学生群体及民间组织的力量,积极利用国际期刊、学术会议、国际合作组织与数字媒体等平台,系统宣介中国教育的理论成果、实践举措与发展经验。同时,进一步完善师生海外交流机制,鼓励他们在国际舞台展示研究成果。
2 加强出国留学顶层设计
增强教育外在循环力
高位统筹海外留学布局。牢固树立质量文化意识,遵循“规模积累—结构优化—质效跃升”发展逻辑,确立“传统阵地”与“新高地”的双线进程,拓展海外留学目的国;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海外留学专业人才选育,加大国家公派留学力度,重点培养国家急需、紧缺、薄弱、空白、关键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引导自费留学生高度结合时代需求和个人专长选择学科专业,精准布局留学学科专业结构和层次结构。
构建“质量—信任—安全”三位一体的留学信任评价体系。加强对留学项目的审查和评估,科学评估目的国留学信任水平,建立留学目的地白名单制度;高校和家庭协同引导学生树立为国留学的信念,在个人留学教育投资的过程中始终考虑国家需求,讲好中国故事;开展线上线下专题讲座和情景模拟等多种形式,覆盖留学前、留学中全周期的留学安全教育;健全留学预警机制、救济机制和跟踪评价机制,为出国留学提供宏观政策指导;加强对留学中介机构的资质审查和年度审核,进一步整顿留学中介服务市场,严惩留学市场乱象,规范自费出国留学工作。
完善出国留学人才回流机制。一是不断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物质和精神双轨并行的奖励机制,通过项目支持、资金支持、学术交流支持,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职业发展需求,吸引高精尖海外留学人才回国发展。二是鼓励留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政策优惠、资金和平台支持。
3 推进中国留学品牌建设
增强来华留学吸引力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标识的国际留学品牌。一是打造区域化国际留学示范区。以自贸试验区、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重点区域为依托,组建区域留学教育联盟,整合国际化资源,统一招生标准,构建国际师生共同体,推行学分互认、联合学位及访学交流机制,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国际知名度。二是打造来华留学示范省(区、市)。依托地缘优势,以边疆省份为重点,通过公共空间营造国际化城市氛围,或举办国际文化艺术节、学术交流活动,建构多元文化场景,做强省域留学品牌。三是打造来华留学示范校。以各类重点学校为主体,推动生源类型多元化。“双一流”建设高校立足学科前沿,整合专业优势,打造“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学位项目;“双高”院校聚焦职业教育,开发“专业技能+汉语+文化”课程,深化产教融合,与海外院校互认学分,举办国际赛事,打造“留学中国・技能强国”品牌;中小学通过夏令营、国际小学期等项目,邀请中外名师授课,做强基础教育留学品牌。
创新来华留学生人才培养机制。一是提高来华留学门槛,提升生源质量。立足地缘、教育层次和专业类型,实施差异化市场策略,保障生源多元化;建立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规范与标准体系,加强学科建设、专业布局和双语教学,提升来华留学教育质量和监管水平。二是加强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文明、法律法规及国际理解融入课程体系与培养全过程,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引导的双重目标,讲活讲深讲透中国故事,提高中国在世界教育话语体系中的地位。三是建立招生—培养—毕业全过程育人机制。严把招生入口,以学历、语言、学术成绩为基础,结合面试、助研考查综合素质;积极调研、了解留学生诉求,拓展学科方向,开发对接国际标准的特色课程体系,开设有特色的专业方向;建立优质教学管理机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强化语言与专业融合;实施分段实习机制,通过优质实习就业服务提升留学体验,打造品牌项目。
建立留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一是建立全过程服务体系。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和日常交流感知留学生期望,在跨文化适应、学术、生活、就业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借此提升口碑,充分彰显大国胸怀与责任担当。二是建立国际化评估体系。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修订完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外国留学生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研制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国家标准体系,明确办学条件及培养各环节最低标准;加强国际学历认证,完善留学生学习成果互认与转化制度,通过建立跨国资历框架、双边教育协定,拓宽转学、访学渠道,降低来华留学阻力。三是强化全员问责机制。建立“政府—高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全员问责机制,覆盖招生、教学、管理全过程。政府应适时修订完善来华留学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的法律法规政策,健全督导检查机制;高校应健全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加强留学生分流退出机制建设,压实导师责任和辅导员责任;社会层面应由政府支持、高校牵头成立第三方行业专业组织机构,依法开展来华留学质量评估和认证工作,以提质增效为导向,兼顾短期成效与阶段性评价。
(作者张小花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博士后,周光礼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2024年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研究”[24JZD003]阶段性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2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