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会一年间 教改进行时 权威访谈
近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支撑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层面夯实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基础,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进入系统推进、全面深化的阶段。
当前,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进展如何?《意见》提出了哪些重要任务?教育部将如何推动《意见》落地落实?11月12日,教育部召开“教育大会一年间·教改进行时”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八成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
问:目前,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答: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师资水平不断提升、活动载体不断丰富,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实践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显示,八成学生科学学业表现达到中等及以上水平,学生动手做实验的比例、教师探究教学水平等指标稳步提升。今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育研究所在上海正式成立,充分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科技教育的认可。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系统化、体系化还存在不足,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还有待提高,科技教育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亟待通过深化改革破解这些难题。
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问: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就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在这一背景下出台《意见》,有怎样的导向作用?
答: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科技飞速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中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时期。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同时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统筹,推动学生在探究科学规律的过程中涵养人文情怀,在人文浸润中培育理性思维与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是夯实强国建设根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布局。
“结构”新、“引擎”新、“生态”新
问:《意见》从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三统一出发,提出了六大重点任务,科技教育的“三个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意见》重在实现科技教育“三个新”,即着力通过学科融通实现“结构”新,通过工程实践实现“引擎”新,通过协同开放实现“生态”新,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实践,激发学生投身科技事业的远大志向与持久热情。
“结构”新,是指重在融合。就是要打破科学、工程、技术、数学之间的学科壁垒,打牢学生深厚的学科基础,建立跨学科的整体视野。通过跨学科的整合和融合,提升现有课程的育人效能,为学生自主探究和创新实践置换时间和空间。
“引擎”新,是指重在实践,不搞纸上谈兵。就是要高度重视技术与工程的独特育人价值,把工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注重面向真实世界的科技工程问题解决,引导学生在亲自参加创意、设计、实践、迭代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抗挫折能力。
“生态”新,是指重在协同,不搞单兵作战。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不局限于学校、教室、实验室,或者开展一些兴趣活动、举办一些科技节等,而是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共建共享的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当务之急就是要推动科技馆、博物馆、重点实验室、高新企业等逐步成为中小学校的拓展性课程基地和实践课堂,让学生有机会接触真实的研究场景、参与真实的创新过程。
我们在基层调研的时候,经常会问孩子们一个问题,最喜欢什么课?他们一般都会回答说是体育课,将来我们希望科技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课。
各学段有效衔接、融合贯通培养
问:科技素养的培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纵向衔接的过程,《意见》提出了哪些实施路径?
答:我们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加快建设协同贯通的育人体系,分阶段、系统化地帮助学生培养科学兴趣、学习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精神。小学低年级重在通过生活化、游戏化情境,点燃和呵护好奇心;小学中高年级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中深化概念理解,建立跨学科联系;初中阶段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推动学生从现象认知向规律探究与方法掌握过渡;高中阶段鼓励学生接触科技前沿,进行实验探究和工程实践,系统掌握科研方法。
“有人教”“教得好”的问题要解决,传统课堂边界要打破
问:教师和课程是实施科技教育的重要环节,《意见》在师资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措施?
答:教师是实施科技教育的关键。《意见》着力解决“有人教”“教得好”的问题,以科学、信息科技、数学等学科教师为基础充分挖潜扩面,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激励更多高素质人才加入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与实践。同时,将科技教育全面融入教师培养与培训体系,建强具备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复合型师资队伍。
我们将重塑课程生态,以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以学科融合为基础,推动前沿科技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统筹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学科资源,开发一批优质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在教学方式上,鼓励学校“一校一策”制定实施方案,打破传统课堂边界,积极探索“科学家+教师”联合授课的“双师课堂”、基于元宇宙虚拟实验室等前沿技术的“未来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在评价方式上,建立健全覆盖学生、教师、学校及属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科技教育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成果展示相结合,探索开发“科技素养数字画像”。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各地各校结合“十五五”规划的编制,将中小学科技教育作为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推动《意见》落实落地。
本报北京11月12日电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