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吸引、相互欣赏、互学互鉴、交相辉映。
作为东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中国、意大利的大学交流合作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一大亮点。
一年前,首届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共同会见了双方代表。一年间,中意双方落实两国元首共识,大学交流合作走向纵深,在人文语言、平台共建、科研共创、校企联动等领域不断突破。
厚植人文交流 搭建未来之桥
2024年11月15日,在意大利著名旅行家维娜·卡玛洛塔重走马可·波罗之路的第850天,她来到西北大学的讲堂,用意大利语讲述着丝路上的故事。台下,中国学生用中文接力翻译,伊朗学生用英语补充,阿尔巴尼亚学生记录着这一切——这是700年前马可·波罗无法想象的文化交流图景。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作为中意大学长期相向而行的重要领域,人文交流和语言教学持续为两国青年架设理解之桥,夯实友好根基。
“Ciao(你好)!”在北京大学的一间教室里,一名中国学生用流利的意大利语向来自罗马大学的意大利教师打招呼。自1992年就开始的意大利语教学合作,让千余名北大学生提升了意大利语的语言能力和对意大利文化的理解。西北大学则连续6年举办意大利学生汉语暑期班,通过沉浸式学习,让意大利青年加深对中国语言与文化的理解。
浙江大学举办的“可持续发展全球暑期学校”、承办的意大利英苏布里亚大学暑期汉语强化等项目,结合汉语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和文化参访,为意大利学生打开了沉浸式感知当代中国的窗口。自2007年以来,累计已有700余名意大利青年参与,并有效实现了短期向长期、交流向留学的转化,迄今已吸引360余名意大利学生来校攻读中国学硕士学位,培养了一大批中意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领域的优秀毕业生。
以语言为载体,双方人文交流持续深化。南开大学与罗马第三大学、巴勒莫大学等高校长期合作,师生往来交流不断。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意大利驻华使馆联合发布的中意友好著作,被马塔雷拉总统在访华演讲中引用,从学术层面为两大古老文明的当代对话注入新的温度。
据统计,仅2025年,中意双方高校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新增11个,总数达到52个;两国大学开展学生交流项目近200个,已有超过4100名意大利学生通过YES项目(欧洲)来华交流学习,同比增长38.4%。
从马可·波罗所处的时代到今天,一条知识的丝绸之路正在重新编织。
搭建枢纽平台 升级协同创新
在华南理工大学与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巴里理工大学共建的“中意跨学科联合研究中心”,来自两国的科学家正围绕人工智能展开合作。
2024年11月,在首届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上,三方共同签署协议,共建中意跨学科联合研究中心。如今,该中心已搭建国际化课程共建机制及科研协同创新体系,形成意大利顶尖学者来华授课常态化通道。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正是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让我们的合作迸发出更多创意。”参与合作的意大利教授代表说。
随着中意教育的纽带越来越紧密,双方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不再是零敲碎打的“单点连接”,而是转向构建具有辐射与聚合能力的“枢纽平台”。
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与都灵理工大学共建的“智慧建筑与建造”课堂上,中国学生正在学习如何将意大利的设计美学与中国的建造技术相结合。学生们的作业,可能是为哈尔滨的老工业区设计低碳改造方案,也可能是为都灵的某条古老街道注入新的活力。
充满青春气息的课堂背后,是中意合建高水平实验室的强力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共同组建的“教育部绿色低碳城市更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聚焦历史街区激活、建筑绿色节能技术更新、老工业区转型等科学与工程问题,具有高质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
“双方的合作正逐渐发挥国际影响力,实验室正朝着具有显著国际影响力和学术声誉的目标稳步前行。”哈尔滨工业大学有关负责人说。
深化联合科研 贡献中意智慧
科研攻关,是跨越国界的共同语言,是人类文明的集体远征。
穿梭于中国与意大利之间,9名清华大学、都灵理工大学的博士生,在古罗马建筑遗产与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中寻找共通的设计哲学。
得益于两所高校“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筑学科跨国研究”联授学位博士项目协议框架,青年科研人员广泛交流、紧密联合,聚力研究全球共性科研课题。
类似的合作,遍布中意双方高校——
北京大学与米兰比可卡大学在绿色能源项目上长期合作,在等离子体物理与诊断技术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近一年间,浙江大学与意大利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合著论文121篇,广泛分布在工程、物理与天文、商学与管理、材料、计算机等领域……中意双方联手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科学家。
类似的合作,涵盖多个学科领域——
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浙江大学赠送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静静地陈列在展厅。这部长达数万页的艺术典籍,如同一座流动的纸上博物馆,将五千年中国绘画史娓娓道来。
“这不仅是艺术的馈赠,更是文明的对话。”佛罗伦萨美术学院校长乔瓦尼·伊奥万赞叹。
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古老的文明交流正在焕发新生。北京大学与博洛尼亚大学的“AI校古籍”项目,着眼用人工智能技术处理历史文献;西北大学和萨兰托大学充分汇聚两校在文化遗产保护和艺术品修复领域的优势学科资源,为学生提供国际领先的文物及美术品修复理论与实践教学,同时推动产出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论文合著、项目共建的累累硕果,成为中意两国文明互鉴的生动注脚。
推进校企联动 打造发展引擎
当中意两国的发展愿景彼此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答案写在两国高校与企业携手共建的一个个创新平台上。进一步超越传统的合作模式,中意两国大学的交流合作正以校企联动为引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由清华大学联合贝加莫大学、费德里克二世大学及国内多家研究院与企业共建的“中国—意大利先进制造联合实验室”,面向国际高新技术发展方向,对科技成果进行工程化研究和系统集成,转化为适合规模生产所需要的共性、关键技术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技术产品。
清华大学有关负责人说:“联合实验室加强了中意双方在先进制造领域的技术交流,打造了一支高水平、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国际化合作研究队伍,多项技术成果有效提升了我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都灵理工大学举办航空航天双边合作研讨会,专题讨论共建气动声学联合研究中心。“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学术研讨,为后续的联合科研与技术转化铺设了道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关负责人表示。
碧波荡漾的威尼斯大运河畔,一位中国学者正在古老的大学里,与意大利同事探讨如何用数字技术赋能先进制造;千里之外的上海张江科学城,意大利青年研究员在实验室里,与中国团队一起攻关新型材料——这些已不是未来的想象,而是当下中意大学创新合作的日常图景。
通过机制化平台筑牢根基、围绕战略性方向组织科研、依托一体化生态实现价值,中意两国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正构建起更加稳固深入和富有成效的新格局。
以博大人文情怀观照人类命运,以和合共生愿景凝聚发展合力。
作为珍视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意大利正用高质量大学交流合作书写未来的诗篇。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 第01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