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在学生心中种下科技报国种子

发布时间:2025-11-14 作者:马维林 来源:中国教育报

  ■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促进县中振兴③

  长江边,一排排银白色风机正缓缓转动。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学生正在工程师指导下,用游标卡尺测量风叶弧度。把科创课堂放到科技创新的应用现场,让学生在学习科学原理的同时感受国家科技的蓬勃发展,是江阴高中科创教育的常态。

  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加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作为一所百年县中,江阴高中加快教学方式转型,不断提升科创教育的系统化实施水平,为县中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开辟了一条可行路径。

  引导青年一代树立科技报国理想。我校坐落于现代化滨江港口城市江阴市,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便利用区位优势,在远望号测量船基地建立团建阵地,组建江阴高中远望团支部。以此为基础,30多年来,学校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如依托远望号远洋测量相关科研数据开展洋流与气候变化研究,围绕长江大保护开展水质监测活动等,不仅带动学生深入了解航空航天和工程科技知识,更在学生心中埋下了科技报国的种子。

  科创教育的强大动力,不仅源于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更在于引导青年一代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而思政教育也绝非空洞说教,需要借助科创的实践载体,实现“知行合一”。基于此,学校不断探索科创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

  2021年,学校启动“科创思政融合”省级课程改革项目,通过课程融合、学科整合等,构建起以新能源为主题的特色课程体系。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明确了“培养科学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创新潜能、提升科学素养”的课程目标,形成了太阳能、风能、水能开发与原理及实践利用系列课程,将课程实施与城市建设和校园节能行动结合起来,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环保意识,也在活动中提升了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

  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感知“用技术服务社会”。对县中而言,将课程思政与科创教育有机结合,既能为科创教育注入灵魂,又能为思政教育搭建实践平台。

  在课程设计上,学校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化学习实现多学科知识融合。如在“亮化校园—电池设计”这一项目中,化学、物理、计算机3个学科形成协同项目团队、分工合作,化学组负责电极反应原理与电解液配置,物理组设计电路与能量管理系统,计算机组开发控制程序与数据采集界面。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程内容,让科技服务生活的价值充分彰显出来,以此激发学生投身科技创新学习与实践的热情。

  在教学实施中,学校围绕社区充电桩改造等真实情境中的工程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技术原理与社会责任紧密衔接。如新能源工程教育项目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局观念。学生在参与项目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科创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用技术服务社会”的理想。

  以机制创新系统推进科创教育。科创教育是加快县中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县中推进科创教育,关键在于优化推进机制,避免科创教育流于碎片化、形式化。

  学校充分利用毗邻周边3所高校的资源优势,一方面聘请高校教师担任项目化学习导师,每年在校内培训至少10名“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与高校共建科创实验室,高校实验实训场所每年面向我校学生开放30天以上。高校专家与校内教师联合开发课程,有力提升了学校科创教育的实施水平。

  通过跨学科教师共同体建设打破科创学科壁垒。学校重点打造校内跨学科科创指导团队,建立“学科协同备课共同体”,由物理、思政、信息技术教师组成跨学科团队,共同开发系列课程。如在“氢能电池原理”教学中,物理教师讲解能量转化规律,思政教师解析能源安全的重大意义,信息技术教师指导数据可视化呈现,形成知识互补的教学闭环。

  在教育评价改革上建立“双轨成长档案”,既记录学生专利申请等科创成果,也在辩论等活动中追踪其认知发展。学校建立了“工程思维(40%)+团队协作(30%)+社会价值(30%)”的评价量表,尤其是社会价值维度的评价,有力增强了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近年来,我校学生在省级以上科学素养竞赛中获奖超300人次,学校获评江苏省中小学思政育人特色学校,并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全省科学教育项目学校,学校“大思政”与“大科创”双螺旋育人格局已逐渐形成。

  (作者系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4日 第0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