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普通高中(以下简称“县中”)高质量发展,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应有之义。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县中办学水平,提高教育公共服务质量,显著扩大农村地区学生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的总体要求。
准确把握县中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与深层矛盾,是深化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规模来看,我国县域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占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总数近六成,县中学校数量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总数五成以上,体量庞大、覆盖面广,是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战略转型的重中之重。从区域来看,县中发展水平和困难挑战也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县中占比相对较低,多面临师资结构性不足与生源竞争激烈等问题;而中西部地区县中占比相对较高,多受制于财政保障不足、办学条件薄弱、优质师资匮乏、社会资源有限等,教育理念和育人方式转型相对滞后。从发展方式看,县中长期采取规模扩张和升学导向的发展路径,课程教学重知识轻素养、育人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评价方式重考试轻多元。这些现实问题和挑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落实机制不完善、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流动方向单一,使得县中发展陷入资源有限、动能衰减、转化乏力的多重困境。
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是实现县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应坚持以人为本,着重处理好三对关系,避免落入简单化、短期化和碎片化误区——
处理好质量提升与生态优化的关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所高中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但教育实践中以少数学校的升学质量替代区域教育整体质量、少数学生的脱颖而出替代全体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倾向仍然存在。无论单个学校还是区域整体,质量提升应指向区域教育全面、整体、协同、可持续发展,支持每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良好的教育生态强调各主体间的协调共生与良性互动,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弈。在这个意义上,县中质量提升应以区域良好教育生态为底色,同时区域教育生态优化也应以整体增强育人能力为导向,使城区和县域高中协调发展。
处理好近期改革与长期谋划的关系。未来5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将面临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与普及水平稳步提高的双重挑战。特别是学龄人口分布重心上移趋势日渐明显,县中将承受更大就学压力。同时也要看到,高中阶段学龄人口在2029年度峰后将逐步回落,县中发展需兼顾当前压力与长远趋势,统筹学位需求预测与学校建设规划,前瞻探索小班化教学与个性化育人模式,打通县域基础教育贯通培养体系,夯实县域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基。
处理好外部支持与内生发展的关系。县中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内外两方面协同发力。对口帮扶的确可以帮助县中改善学校管理、提升师资水平、拓展课程资源等,缩小其与城区学校的差距,但外源性帮扶需要通过内生发展机制才能持续转化为县中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能。县中需增强发展信心和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资源整合与转化能力,将外部支持有机融入自身高质量发展。
推动县中高质量发展既需要补短板更要强根基,以省市县校有机联动、上下协同,形成系统长效的发展机制。第一,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高中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强化省级和市级统筹,推动优质教研、师资、管理等关键要素有序流动,淡化县域之间、市县之间的“内耗式”竞争,推动形成区域高中协调发展格局。第二,以激发内生动力为基本点推动办学系统升级。坚持系统思维,支持县中以生为本构建形成高质量育人体系,把握知识学习与素养培育的关系,增强学校自主改革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三,以优化师资队伍为关键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引育并重、统筹使用、多元保障,让优质师资引得来、留得住、教得好、发展好。尤其要抓好书记、校长队伍这一“关键少数”,引领县中发展整体跃升。第四,以强化数智赋能为支撑点促进育人方式变革。主动适应数智时代技术变革新趋势,把握数智技术对知识获取、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评价体系等全方位影响;以服务“育人”为核心,合理配置和使用智能装备与数字技术等,推动县中育人方式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整齐划一走向因材施教、从孤军奋战走向协同共生。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区域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4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