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箱是学校师生员工反映情况、建言献策的重要渠道,旨在促进学校依法、民主、科学决策,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对中小学管理者而言,校长信箱的建设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用好校长信箱?要建立哪些配套机制?本刊特编发一组稿件,敬请关注。
——编者
观点
校长信箱应成为沟通的暖心桥
李迎
说起校长信箱,想必不少校长心中都有几分复杂滋味。几乎在每所学校的校门旁、教学楼转角,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可在一些学校,校长信箱却沦为了摆设。校长信箱不应只是一个被动接收信息的意见箱,而应成为引导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学校治理的互动平台。
对于学生而言,只有亲近校长、信任校长,才愿意敞开心扉,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倾诉出来。这就要求校长主动放下架子,走出办公室,走进学生的校园生活,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与校长交流。当校长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像长辈、朋友一样亲切时,学生见了校长不再躲着走,遇到问题自然也敢通过信件向校长反映,从而敢于说话、敢于说真话。
让来信有回音,是维系学生信任的关键一步。学生怀着期待投递信件,内心充满了对回复的渴望。如果信件投出后杳无音讯,不仅会让学生的期待落空,更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甚至影响其心理健康成长。校长必须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这份信任与期盼。这样一来,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才会继续愿意通过校长信箱交流。
学生提出的建议,往往源于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真实体验和需求,这些建议可能涉及教学设施改善、课程设置优化、校园活动丰富等各个方面。仅仅给予回复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让学生看到建议被采纳、问题被解决的实际效果。就像孩子种下一粒种子,满心期待着它破土而出、开花结果一样,当学生看到自己提出的“增设校园图书角”的建议被落实,看到破旧的运动器材被更换,那种发自内心的兴奋与自豪,会让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校园建设中。对于暂时无法落实的建议,也要耐心向学生解释原因,争取他们的理解。所以,让建议能落地,是校长信箱发挥实效的最终体现。
一个真正发挥作用的校长信箱,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开放、包容、民主的校园文化。当学生敢于通过信箱表达真实想法,并且这些想法能够得到尊重和回应时,整个校园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
这方小小的信箱,装的不只是信,更是学校对师生、家长的尊重,是教育该有的温度。所以,要不断优化校长信箱处理细节。只有这样,校长信箱才能真正接地气,成为连接学校与师生、家长的暖心桥梁,为校园的和谐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吴伯箫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建言
不妨将校长信箱融入教育日常
柴毅波
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构建信任、安全、民主的校园氛围,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在深圳这座鼓励创新的城市,我们引导学生以主人翁意识深度参与学校管理,这也促使我们重新定义校长信箱。除了建立“收信—回应—落实—公示”的闭环机制,我更在《致全体同学的一封信》中提出期待:“我希望你们不仅关注舌尖上的味道,更能品味成长的味道;不仅能看见眼前的一粥一饭,更能学会为远方的星辰大海建言。”
这一理念很快得到了回响。一名学生发现宿舍电梯厅通风不畅,他的来信里没有抱怨,而是主动调研,将个人感受转化为公共数据,最终提交了一份含示意图与设备选型的改造方案。校长信箱的责任不是替学生解决问题,而是为学生的思考搭建实践的阶梯。我邀请他参与“解决方案讨论会”,当他用数据和逻辑清晰地向各相关部门陈述时,俨然从问题提出者转变为解决方案的研究者与倡导者。这种躬身入局的担当和理性建言的实践,正是学生不断成长的见证。
理念的落地,需要真诚而智慧的行动。我在校长信箱公示栏中倡议学生在学习与未来、文化与社区、成长与关怀、生活与环境等方面建言献策。有学生指出球类器材上锁不便,并随之提交了一份学生自主管理方案,发起人严谨清晰地阐述了理念初衷和可行性。当我们全面开放器材室,学生则以行动回报了信任,他们细化了管理规则,建立了议事机制。他们在解决贴近生活的问题中,内化了契约精神和责任感,这正是我们需要培养的学生关键品质。
学生在“提出问题—调研论证—制定方案—参与决策—共建共治”的全流程中,实现了在认知、价值、实践三个维度上的提升,敏锐观察、善于思考并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地解决问题是学生们重要的未来竞争力。从建言献策到共建共治,学生们在此锤炼的,正是为社会创造价值的核心能力与杰出品格。那名推动电梯改造的学生在事后写道:“为他人创造价值,比为自己提供方便更快乐。”这一刻,教育的价值得以彰显。
我们选择信任,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共建伙伴,而他们回馈的,是蓬勃的责任感与惊人的创造力。我们搭建平台,用真实的教育土壤取代刻板的说教,让成长在担当与实践中自然沉淀。我们重塑评价,将目光投向生活过程,见证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展现的理性、关怀与担当。
为确保这一育人平台持续焕发活力,我们正致力于将其深度融入教育常态:通过落实管理办法、公开典型信件,让理性的思考持续被看见、被讨论;通过定期发布主题,引导学生关注前瞻性公共议题。我们将信箱中涌现的真问题作为项目式学习的鲜活素材,让共建、共治、共享的校园精神深入人心。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校长)
珍视校长信箱背后的温情
郭飞
我曾在一所乡镇中学当校长。一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打开校长信箱,一封字迹工整的信让我陷入沉思。这是一名初三学生的来信,她没有反映问题,也没有提出建议,而是分享了信箱旁一株栀子花开放带来的喜悦,并建议学校多种些会开花的植物。“校长,每次投信时闻到花香,就觉得心里也能开出花来。”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作为学校负责人,我们往往将校长信箱定位为问题反映的渠道,习惯于期待其中的问题与建议。而这封特别的来信让我意识到,校长信箱的本质是师生与学校的情感联结,它的价值远不止于解决问题,更在于见证成长。
我们将信箱从行政楼门厅移到了师生日常必经之路——教学楼与图书馆交汇处的转角。这里不显眼,有适当的私密性,不会令人感到不安。更重要的是,这个转角有一面展示墙,定期展示学生的艺术作品。
我们在信箱旁增设了便签盒和笔,旁边立着一个小木牌:“你的声音,让学校更美好。”出乎意料的是,便签的使用频率很高,有学生画下校园美景,有教师分享阅读心得,还有人为即将到来的考试写上祝福。校长信箱周围,悄然形成了校园的微型人文空间。
那位初三学生的来信,让我看到了校长信箱更深层的价值。有学生连续三个月来信,记录班级绿植角的变化,从播种到开花,他写道:“看着种子破土而出,我明白了等待的意义。”我们把这系列信件制成展板,取名为“成长的对话”。一位年轻教师在信箱留言,倾诉了从教初期的迷茫。我们没有简单安抚,而是邀请她参与“教师成长日记”分享。她的真诚打动了很多人,也让信箱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见证。
为了让校长信箱真正成为育人平台,我们每月精选来信片段和回应,通过宣传栏与师生分享。这些真实的对话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活水”。在评价信箱工作时,我们不仅看问题解决率,更关注它促成了多少有意义的对话,见证了多少成长故事。从解决问题到陪伴成长,从管理思维到育人情怀,这或许就是校长信箱应有的教育温度。
(作者系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经验
一封信的两次旅行
李建华
墨绿色的信箱、草绿色的“校长信箱回音墙”、手绘的“欢迎投递”奖品提醒单和“星期四早上9:00”开箱时间提示牌,构成我校校长信箱板块的主要物理元素。这里成了许多孩子小心事的安放处,也是新学期一年级学生首次参观校园的打卡地。
当一个学生攥着皱巴巴的信纸,踮脚把信塞进校长信箱的那一刻,这封信就开始了它的第一次旅行:周四开箱—周五回信—下周一反馈—发奖品—公众号刊发—专项解决。
周四上午9:00,校长信箱准时开箱。全校师生都知道,当周信件必须在周四前投出,下周才能被及时回应。周五,我会抽出专门时间读信、回复,并有针对性地转发给相关部门。对写得比较好的信件标出“优”字,得“优”的学生都会奖励一份精美的小奖品。下周一升旗仪式上,我会面向全体师生宣读被评为“优”的信件以及我的回复意见。对没有评上“优”的信件,将会在“校长信箱回音壁”上公布,供学生们查阅。同时,周一学校公众号会刊登所有来信以及我的回复。周三校长会,针对来信所提到的一些问题会专题研讨解决,并由校办督办。
从写信到读信、复信、评信,再到解决信中的问题,一封信的第一次旅行结束了。而作为校长,因这封信触发的专门针对校长信箱来信的第二次旅行也开始了:每封必读,每封必回,每封必藏,这是我每周的必修课。
每封必读,读的是“爱”与“被爱”。校长信箱设立7年来,我们收到了2000多封来信,信中包含着快乐或忧伤的情绪。小情绪需要有出口,有时,当他们提笔时,小情绪可能就已经开解一半,等到他们看到我的回复时,小情绪就已烟消云散。正是这样点点滴滴的爱意,才汇聚成学校深深浅浅的暖流。
每封必回,回的是“关系”与“联系”。写信是一种对话方式,学生说话,校长成了“听话”的人。孩子从小多一些这样对话的仪式,那他们长大之后,就会增强很多责任感。我慎重回复每一封信,字斟句酌,这是我和他们的第二次对话。当学校公众号每周如常发布信件与回复,信件与社会的第三次对话又开始了。
每封必藏,藏的是“善待”与“期待”。从来信中,我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他们有期待,我们就要善待。善待是土壤,期待是种子。2000多封来信都被我珍藏在专门的文件夹中,厚厚4本。信的旅行让我们看到“走自然生长教育之路、办有温度有故事学校”的美好模样。
(作者系河南省郑州高新区艾瑞德学校校长)
“童心传声筒”里的共建与成长
周晓婷
最近,学校的“童心传声筒”收到了一封格外特别的来信。信出自一名匿名学生,字里行间满是认真:“我发现学校对学生倡导光盘行动,却对老师的食物浪费置之不顾。我向您提出建议,对教师剩饭菜量也进行管控,真正做到全员光盘。”读完这封信,我满心欢喜又倍感欣慰。这份敢思考、愿发声的态度,远比建议本身更有价值。这恰恰证明,孩子早已把自己当成校园的“小主人”,用稚嫩却真诚的视角,为学校管理补上了重要的一笔。
“童心传声筒”是学校专为孩子们设立的校长信箱,它不仅悄悄拉近孩子与校长的距离,搭建起彼此信任的沟通渠道,更能让学校听到最真实的儿童声音,让学校生活更精准贴合孩子们的真实需求。
孩子们和“童心传声筒”的互动,总是充满温度。有的会写下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暖心小事,传递生活中的善意;有的遇到伤心事、烦心事,也会来这里寻求帮助;还有的会对学校环境布置、规范要求、学习需求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是描绘对美好校园的期待。学校也建立起完善的回应机制,不辜负每一份真诚。收到实名信件,校长一定会和孩子一对一沟通,好好倾听他们的想法,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遇到匿名信件,学校会在每周一的晨会,或是通过红领巾广播,公开反馈问题。要是遇到有代表性的好建议,我们会在行政会议上专题讨论,或是借助少代会推动落地。这些做法就是想鼓励更多孩子主动站出来,参与到校园管理中来。
为让“童心传声筒”的价值更深远,我们将持续推进三项行动。一是打造可视化反馈渠道,在校园公告栏或学校公众号设专栏,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被重视。二是推动学生深度参与决策,针对食堂菜单、活动策划等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务,先通过“童心传声筒”征集想法,再邀请学生代表参与最终决策,强化其参与感与归属感。三是做好经验分享传播,将优秀建言案例、学生参与校园管理的故事整理成手册或制成短视频,在校园内分享。
我们始终相信,当孩子们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能被用心倾听、自己的想法能改变校园,“让孩子站在学校正中央”的办学理念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市文澜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校长信箱凝聚出的管理智慧
王翠斌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初级中学,学生大多是农家子弟,留守儿童多,学生行为习惯差、自信心不足、家校沟通少、管理难度大。为此,自2023年始,学校设立了校长信箱,搭建师生沟通交流的连心桥,推动诸多发展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以前,学校规模不大,人手紧张,管理的琐碎事情太多,许多问题往往会被惯性地认为是小问题而忽略,从而造成师生的抱怨。校长信箱设立之初,由于信箱小,挂在校门口墙上,几乎没有任何信件,学校就对信箱的设置目的、放置位置、管理机制等进行积极宣传,之后换了较大的信箱,放在教学楼大厅,让人看得见,随手够得着,给师生们创设了“光明正大投”的方便和“悄悄投”的安心。对于投诉建议,无论匿名、实名,我们都认真对待,让师生们感受到学校乐于接受意见的真诚和敢于直面问题的魄力。
信件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师生最初的信件,多半是投诉和抱怨。抱怨教室太热了、早餐粥太稠了、菜太咸了、厕所太臭了……我立即召集总务主任和营养专干,一一查明情况并根据师生意见全面整改。同时安排班子成员跟进,主动走到学生中间继续征求意见,根据意见再行改进。此后的校长信箱,收到的信件日渐增多,纸张和书写也规范了很多,内容大多变成了感谢校长和教师们的话语。
校长信箱的管理由校长直接负责,确保每一条意见和建议都能得到快速、有效的响应。同时不定期组织人员对来信进行数据分析。从高频问题和集中痛点中发现学校的管理盲区,体察师生的情绪,让决策更科学、更精准。
不管是师生随手写下的意见,还是诚恳的建议,我都会分门别类认真对待、转达。一次,信箱里收到了这样一封信件:“校长,我们想吃鸡腿了。”我于是借势抓到了解决学生乱扔垃圾问题的机会,在大课间讲评时当场回应承诺:如果连续两天,在校园看不到乱丢的垃圾,早餐就给同学们加鸡腿。学生们果然以行动响应,保持了校园卫生的整洁,学校也兑现了承诺。
当学生们看到“教室灯太暗”“篮球场网坏了”“老师拖堂”等投诉问题被很快解决,当教师们发现“调整会议时间”“关爱特殊教师”“开展业余活动”等提议被尊重、被采纳,他们收获的是满满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这份信任,成了学校管理最宝贵的财富。
(作者系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向荣学校校长)
众议
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东港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王艳:我们将信箱设置在教学楼一层大厅,方便学生投递,信箱外表面喷涂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并标有“解忧”“你的心事校长会倾听”等温暖标语,营造温馨的氛围。所有来信无论匿名与否,均仅允许直接对接处理诉求的核心人员查阅,避免学生有心理压力不敢表达。
四川省泸州师范附属小学城西学校校长李维兵:学校要定期分析校长信箱里的海量诉求数据,不应只是简单关注“解决单个问题”,而是要从中识别师生关切的共性伤痛点、潜在风险点和发展机遇点。例如,信件连续多次反映体育设施设备老旧,就应考虑运动空间维护更新;大量建议涉及心理健康支持,就需评估加强心理健康指导专业力量。
山东省潍坊高新区东华学校校长潘俊红:在校园实体信箱的基础上,我们开通了线上“校长直达信箱”,嵌入班级、家长群常用入口,实现一键点击、匿名可选、点对点送达。考虑到需求的多样性,在选
项中,我们设置了托管服务、校园安全、伙食改善等分类标签,可精准选择诉求类型,省去了层层流转的时间。
重庆市开州区中和镇三合中心小学校长杨明川:我们将写信纳入校本课程:低年级以“画信”为主,鼓励孩子用图画表达心情、记录校园趣事;中年级学生学习写简单的日记;高年级则开展“校园小主人”主题写作,引导他们观察校园生活,提出建设性意见。当学生们第一次给校长信箱写信并得到认真回复时,他们感受到的是被尊重的力量。
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小学校长邓亮:学生如果对校情缺乏了解,其参与往往流于形式。学校管理者要主动打破信息壁垒,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栏等渠道,以生动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学校的办学理念、年度重点工作等,还可将具体任务目标以文字形式在校园公示,作为学生通过校长信箱进行建言的基础参考。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4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