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将评估标准变成教师成长脚手架

发布时间:2025-11-16 作者:陈亚军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为园长,我始终坚信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去年,我们在借鉴《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和《幼儿园学习环境评价量表》的基础上,构建了班级“环境育人”质量评估指标,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并开展自评。然而,当巡班时,我却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小班活动室植物角以观赏为主,幼儿作品维度单一,图书未按年龄特点筛选投放……这让我意识到,标准如果无法转化为教师的具体实践,终将是一纸空文。教师不是不愿意改变,而是缺乏从“知道”到“做到”的有效路径。

  班级“环境育人”质量评估指标经过幼儿园评估先导组自上而下拟定、全体教师自下而上讨论完成。可为什么到了实践现场,还存在这么多问题?

  反思后发现,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术语抽象,教师知道却未理解。如“材料吸引幼儿摆弄,引发幼儿好奇和思考”,教师私下开玩笑说“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就不知道该怎么做了”。这背后反映出给教师“灌输”评估标准价值不大,重要的是让教师理解标准、讨论标准、运用标准。

  其次,老习惯太难改,新标准推行慢。教师还是习惯按已有经验实践,这就像我们开车习惯了一条老路,突然让换新路线,总是不自觉地又拐回到老路上。标准里要求自然角配备观察工具,但教师还是习惯性地放几盆绿萝;明明要求图书要按年龄特点分类,但为了省事,所有班级的书都混在一起放……“怎么快怎么来”成了教师的选择。

  再次,缺少具体指导,教师独自摸索太艰难。虽然组织过培训,但光讲理论还不够。就像学做菜,光看菜谱不行,得有人亲自示范。教师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案例参考和随时随地的专业支持。有位年轻教师说:“园长,我知道标准要求,但具体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才是好的,我心里真没底。”教师陷入了“知道但做不到”的困境。

  发现教师存在的问题后,我们采取“自我评估—集中研讨—优化标准”三步策略,积极推动改进。

  第一步:对标自评,暴露真问题。我们组织教师对照评估标准进行自我诊断。小(1)班吴老师反思道:“‘班级图书的种类、内容、难度等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与发展水平,并投放部分与主题相关的图书’这条标准,我们班做得不够好,呈现的图书并未筛选,没有考虑与小班幼儿的年龄匹配度,也未考虑图书与主题间的关系。”通过这样的深度自评,教师开始真正审视自己的教育实践,那些曾经被忽视的细节问题逐渐浮出水面。

  第二步:集中研讨,碰撞新智慧。在自评的基础上,我们开展了“环境育人”专题研讨。研讨不再是一言堂,而是鼓励每位教师分享自己的困惑与发现,让教师从“听话”变成“说话”。当小(2)班李老师提出“如何使材料投放与当下主题、季节、幼儿需求相挂钩”时,张老师立刻分享了自己的做法:“我们在开展‘秋天来了’主题时,和孩子一起收集落叶、树枝、果实等自然物,观察树叶的颜色变化,测量果实的重量。”通过交流,教师意识到标准不是束缚,而是激发创意的催化剂。

  第三步:动态优化,让标准“活”起来。根据教师在使用标准过程中反馈的问题,我们持续优化评估标准。如教师提出“应为小班幼儿提供部分耐撕的布书、塑封书等,尝试运用‘材料超市’取代传统的分区投放……”当教师提出创新想法时,我们首先给予肯定和支持,然后共同探讨如何完善,不断动态优化评估标准。同时,我们带着教师持续走进“环境育人”现场,并让表现突出的班级拍摄视频,供全园教师观摩。这种可视化的学习方式让抽象的标准变得具体可感,真正成为了教师读得懂、用得来、喜欢学、能落地的属于自己的标准。

  回顾这一年的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园长巡班的价值不在于发现多少问题,而在于如何与教师一起解决问题。当我们不再把标准作为评判的尺子,而是将其转化为成长的脚手架时,环境育人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6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