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时代呼唤下的教师成长方法论

发布时间:2025-11-19 作者:常生龙 来源:中国教育报

  在建设教育强国号角吹响之际出版的《教师的五项修炼》(顾明远、刘华蓉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无疑是一部应运而生之作。它前瞻性地提出“中国教师如何成长”这一时代之问,并给出了新时代教师专业成长的“方法之答”,是对全体教师发出的一份充满信任与期待的“成长邀请函”。

  从教育强国蓝图到行动路线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恢弘的手笔描绘了国家教育未来的壮丽图景,确立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战略方向与发展目标,确保这一宏大的顶层设计落地生根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五项修炼》以其独特的理论洞察力和实践指导性,架起了从宏大叙事到个体行动的桥梁,同时也为教师队伍的整体进化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引擎。本书最具创造性的贡献,在于它将国家战略对“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抽象要求,具象化为教师个体可感知、可践行、可持续的专业发展路径。通过构建“意愿→锤炼→学习→创新→收获”这一螺旋上升的成长模型,揭示了一位教师从职业新手成长为教育家的内在逻辑与必然历程,为迈向教育强国的征程提供了清晰而坚实的教师行动路线图。

  尤为重要的是,本书精准回应了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的核心痛点。在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今天,许多教师虽然认同先进理念,却在实践中陷入“知易行难”的困境;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不少教师对自身价值产生深度焦虑;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中,许多教师疲于应付,缺乏系统提升的专业自觉。《教师的五项修炼》提供了破解这些困境的钥匙:它以“意愿”重建教师的精神支柱,以“锤炼”和“学习”双轮驱动体现“知行合一”,以“创新”鼓励教师质变与飞跃,以“收获”引导教师实现价值的升华。这种系统化的修炼路径,让教师既看清了远方的星辰,也找到了脚下的路径。

  一部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论

  《教师的五项修炼》构建的并非静态的技能清单,而是一个有机的、动态的、闭环的成长生态系统。这一螺旋式上升模型,深刻地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系统地回答了“教师如何实现持续成长”这一根本命题。

  以“意愿”为起点,唤醒教育者的生命自觉。作者将“意愿”置于修炼序列之首,赋予其双重内涵:既是“仁爱之心”的情感驱动,更是“了解教育”的理性自觉。这种设计突破了将教师职业工具化的浅层认知,引导教师从“谋生者”蜕变为“引路人”。其中,“仁爱之心”不是简单的喜爱,而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睿智的人道主义之爱”,它要求教师超越个人好恶,以专业的眼光发现每个生命的独特价值;而“了解教育”则让教师站在国家发展与文明传承的高度,理解“今日课堂与明日国运”的深刻关联。这种情感与理性的交融,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内在动力。

  “锤炼”与“学习”的双轮驱动,构筑知行合一的发展路径。“锤炼”是将王阳明“人须在事上磨”的哲学智慧,转化为教育现场的具体实践。而“学习”则是为这种锤炼提供持续的理论滋养,二者的循环促进,形成“实践—反思—学习—改进”的良性循环。

  以“创新”实现质变,完成从经验到创造的跨越。这种创新并非标新立异的表面文章,而是“守正创新”的智慧体现——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实现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它既体现在课堂教学一个教学环节的优化、一项作业设计的改进等“微创新”中,也体现在跨学科课程整体建构、评价体系的多元重塑等育人模式的系统性变革中。这一过程推动教师从依赖经验的“熟练工”,成长为具有独立教育思想和鲜明教学风格的“艺术家”,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专业飞跃。

  作者对“收获”的诠释充满教育智慧与辩证思维。“顶峰不是休息地”的理念,将教师的专业成就转化为新的起点:带出更优秀的徒弟,实现从个人卓越到群体优秀的责任担当;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展现从适应当下到塑造未来的历史自觉。更重要的是,“收获”通过成果的显现和价值的确认,为教师带来深层的职业幸福感和意义感,这种积极体验会反哺最初的“意愿”,激发更强烈的成长动力,从而开启新一轮、更高层级的修炼循环,形成持续精进的成长态势。

  这套融“术、艺、道”为一体的方法论体系,既是一部逻辑严密的专业发展理论,更是一部扎根实践的行动指南。它以动态的、系统的视角,揭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机制,不仅为教师个体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径,也为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框架。

  在修炼中成为教育本身

  五项修炼构成一个有机的成长系统,其最高境界在于教师通过持续的自我超越,最终“成为教育本身”。作者以王国维“立、守、得”三重境界诠释修炼历程,赋予其鲜明的中国智慧特色。“立”是根基,教师在纷繁的教育现实中确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坚定信念;“守”是定力,在漫长的教育生涯中坚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操守;“得”是升华,通过持续精进收获“教学相长、师生共进”的生命圆满。这三重境界层层递进,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

  在人工智能重塑教育形态的今天,教师的独特价值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更具创造性的“生命点亮”。书中提出的五个深度思考——重构能力图谱、辨析知识本质、变革管理模式、优化学习路径、重塑教师角色——正是对这一转变的系统回应。未来的教师需要成为学习情境的设计师、教育资源的策展人、学科本质的洞察者、成长路径的引导者。这些新角色的塑造,既需要学校层面的制度支持,更需要激发教师内在的成长自觉与专业自信。

  教育的真谛,不是教师单向度的付出与牺牲,而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相互滋养。教师不是在修炼成为更好的“教书匠”,而是在持续不断的修炼中,让自身成为教育本身——教师的人格成为最生动的教材,教师的成长成为最有力的教学,教师的存在成为学生前行路上最温暖的灯塔。这种从“经师”到“人师”的转变,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终极追求,也是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学会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9日 第09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