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钢铁大街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拥有3个校区,师生总数6000多名。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大,核心校师资输出压力大、科层制管理效能低、资源共享不深等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集团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我们创新推出“组校制”管理模式,从治理结构和制度层面进行改革,力求推动集团高质量发展。
组织重构,破解管理效能低下。集团将3个校区6个年级整合为6个“组校”,由集团党委选派6名委员兼任组校长,构建“集团党委—组校—党小组(学科组)”的扁平化网络。组校长拥有统筹全面工作、师资建设、资源分配等权责,实现集权与分权结合,破解“集而不团”困局。这一变革打破职能纵向分割,转向年级横向整合,通过合并中间管理层,实现决策层直接对接执行单元,从而缩短管理链条、提高管理效率。
党建引领,解决党建业务“两张皮”。依托“组校制”,集团直接以学科组为单位建立党小组,来推动党建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实施过程中,组校长将政治理论学习与教学研究有机结合。每次教研活动前,先组织教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再开展教学研究。例如,五年级组校以“党建活动破解业务难题”为主题,组织3个校区的党员教师开展“同上一节课”竞赛活动,党员教师们通过理论学习、集体备课、互评互改等环节,打磨出了优质的课例,提高了教学质量。
自主创新,激发基层特色活力。组校长在课程研发、教师考评等关键领域拥有决策权。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差异,组校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研发、学生活动。以一年级组校为例,核心校区在“绘本阅读”方面具有传统优势,其他校区则在“游戏化教学”和“家校共育”方面表现出色,组校长统筹各校区的资源优势,研发了“绘本+游戏+亲子任务”的启蒙课程体系。各校区发挥各自所长,共同打造出具有创新性的课程品牌。
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促进资源深度共享。集团以组校为单位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跨校区师徒结对、联合备课等形式打破校区壁垒,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定期举办的“教学会诊”成效显著,3个校区教师共同分析学生的错题数据,进而制定出更加科学、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方案。这种基于组校“数据共建”驱动的“共研”“共享”,使各校区教师在教学和学生辅导中有的放矢,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显著提高。
优化干部培养,缓解核心校输出压力。集团建立党员优先、教学骨干优先、管理经历优先“三优先”选拔标准,通过“委员—组校长—校区负责人”梯队培养机制,从组校中选拔培养管理人才。同时结合轮岗实践丰富干部经验,减少对核心校的依赖,为集团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者系内蒙古包头市昆都仑区钢铁大街第三小学教育集团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