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战略支撑作用愈发凸显。在此背景下,区域周刊开设专栏,首站聚焦儒家文化发源地、孔孟之乡济宁,专访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丽,解码当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与实践。
承千年儒风,启未来之教。“十五五”时期是我国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关键阶段,济宁市立足地域特质,以清晰定位与扎实实践,奋力擦亮孔孟之乡教育品牌。
明定位:
济宁教育有“四重角色”
记者: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为“十五五”发展锚定了方向,结合济宁“孔孟之乡”的地域特质与教育基础,您认为当地教育在这一关键时期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李丽:济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位置,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以“建设全省教育高地、擦亮孔孟之乡教育品牌”为总目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五五”期间,我们明确济宁教育要扛起“四重角色”,把“国之大计”转化为“市之实策”。
现代化进程的“基础奠基者”。要推动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全面跃升——针对学龄人口变化优化资源配置,保障义务教育学位充足,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通过智慧校园、名师资源共享,破解城乡、区域、校际差距难题。
城市竞争力的“人才供给者”。引导职业教育走差别化、特色化路线,围绕优势产业组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让人才培养与产业变革、技术升级同频共振。
新质生产力的“创新赋能者”。推动校地校企共创高能级创新平台、共办特色专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提升师生数字技能。
共同富裕的“民生守护者”。持续深化“双减”成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健全从学前到高等教育的资助体系,稳固普通高中招生规模,缓解家长的中考焦虑,让教育获得感成为民生幸福的重要支撑。
辨机遇:
借数字化“换道超车”
记者:当前教育发展面临学龄人口波动、群众优质教育需求升级等新情况,济宁教育在“十五五”期间,有哪些可以把握的战略机遇?又需要应对哪些挑战?
李丽:“十四五”期间,济宁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是我们“十五五”再出发的底气,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清醒认识、主动作为。
先说两大战略机遇。一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机遇。对济宁来说,这是破解城乡教育不平衡的历史性机会——可以把城区优质学校的名师课堂、精品课程送到农村偏远学校,让农村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二是人口结构变化机遇。学龄人口“脉冲式”波动看似是挑战,实则为教育从“量”的满足转向“质”的提升提供了空间。
再谈三大挑战。一是学龄人口“波动”与资源“错配”的矛盾。“全面二孩”政策带来的入学高峰仍在影响城镇中小学,小规模学校发展和资源闲置问题并存,如何优化资源布局是我们要破解的首要难题。二是群众“上好学”期盼与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如何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需要持续发力。三是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人才培养体系还存在滞后性,如何让教育更好地对接产业需求,是提升教育服务地方能力的关键。
定目标:
各学段有了“路线图”
记者:“规划先行”才能少走弯路,您能否具体谈谈济宁“十五五”教育有何设想?到2030年,济宁的孩子能享受到怎样的教育?
李丽:我们的总目标很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打造济宁教育强市总体目标,从群众最关心的身边事做起,让教育布局与经济社会、人口发展需求进一步契合,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具体到各学段,我们也制定了清晰的目标:
学前教育要实现“普及普惠+优质保教”全覆盖。彻底解决“入园难、入好园难”问题。资源供给上,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要达到75%,14个县(市、区)全部创建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农村地区“镇村一体化”管理全面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招收2—3岁幼儿,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
义务教育要完成“优质均衡+全面育人”深度突破。14个县(市、区)要全部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验收,实现集团化办学、城乡学校共同体全覆盖,持续巩固“双减”成果,保证学生每天2小时以上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
高中教育要构建“多样特色+精准育人”新格局。要打破同质化发展瓶颈,让学生有更多选择。学位保障上,高中阶段学位保障率稳定在100%,普通高中录取初中毕业生比例保持在70%以上,畅通职普融通路径,完善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高等教育要达成“层次提升+服务地方”双丰收。高等教育要成为济宁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引擎”。驻济宁高校要围绕“232”产业集群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输送高素质人才。要构建覆盖全域的开放大学办学体系,推进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建设,打造“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1日 第09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