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诊断式记录:提高教师洞察力

发布时间:2025-11-23 作者:郭燕 来源:中国教育报

教师观察并记录幼儿的游戏行为。 作者供图

幼儿在搭建游戏基地。 作者供图

  观察记录本应是教师“看见儿童”与“有效支持儿童”之间的桥梁,但我发现,它却困住了一部分教师。他们如同疲惫的“记录员”,日复一日在格式化的表格里重复填写,却越写越迷茫,越写越远离教育的本真。我们不禁反思: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这种形式化的记录,能提高教师的洞察力吗?为寻回观察记录的意义,我们循着“诊断困境、破旧立新、实践验证、内化升华”的路径,试图撬动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不为完成纸面任务,只为解决真问题,真正促进教师成长。

  1

  困境:没有目标的记录犹如“盲人摸象”

  常规教研日,一段3分钟的无声视频吸引了教师的目光。画面里,果果在建构区专注地搭着斜坡,倒了又搭,执着而安静。我请大家像平时一样观看这段视频,然后写一份观察记录。一小时后,50份观察记录呈现在大家面前:“果果拿积木平放、竖放,倒了继续搭。”“专注力好,能持续搭建。”“缺乏技巧,需要指导。”……

  当差异很大甚至观点相反的关键词呈现在白板上,会议室陷入了沉默。李老师困惑地问:“园长,同一个孩子,同一个行为,为什么我们的解读如此不同,甚至完全相反?是孩子的问题,还是我们的记录方式有问题?”李老师的话引发了大家的共鸣,她接着说:“上次关于乐乐的记录,我认为是‘调皮’,张老师说是‘探索’,争论无果。原来我们连‘如何观察’都没有形成共识!”“感觉我们不像老师,倒像‘文字加工员’。”……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意识到,没有目标、没有思路的记录,让教师陷入了“盲人摸象”的困境。这些不是50份作品,而是50份无用的信息孤本。我们要共同思考:什么样的记录,才能穿透行为表象,真正读懂孩子?

  2

  破局:废止形式化记录,建立新观察框架

  “从今天起,我们不再做无目的的白描式观察记录!”我说出这句话,会议室里先是一片惊愕,随即响起几声欢呼。但轻松很快被担忧取代:“不写这个,我们怎么进行过程性评价?”“家长问起孩子的发展,我们怎么回答?”我没有回避,而是直面大家的问题:“我们不是要放弃观察,而是要升级观察方式。”然后,我请教师分组讨论:观察是为了什么?一份真正有用的记录,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教师迅速分组展开热烈讨论。王老师先发言:“观察必须有目标,如果我看果果搭积木时想着‘他怎么解决问题’,一定能看到更多细节。”李老师补充道:“记录要说明‘孩子在干什么’和‘接下来还可以支持孩子做什么’,否则仍是废纸。”其他小组也纷纷提议:“分析要链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不能凭感觉。”“记录要有重点,要定期交叉互看,避免思维局限。”……

  我将各组的建议汇总,最终凝练成了全新的观察框架:目标先行、聚焦关键、诊断为本、同伴互助。我们放弃了“广角镜”式的全景描述,改用“显微镜”捕捉与目标紧密相关的幼儿典型言行。同时,将记录模板设计成三栏,分别为行为样本(客观事实)、教育诊断(理论链接与发展分析)、支持策略(具体可操作的后续行动),小组每周循环审阅记录,共同提升专业性。

  3

  转变:从记录行为到读懂孩子、支持成长

  新框架实施第一周,王老师再次来到建构区,这次她的目标明确而坚定:观察果果在建构游戏中展现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科学思维”。她不再急于动笔记录,而是静心观察果果搭建管道积木的每一个细节。她注意到,当管道连接处出现缝隙导致小球卡住时,果果先是尝试用手按压接口,发现小球能通过后,立即找来透明胶带缠绕固定连接点。当轨道后半段坡度不够导致小球出现停滞时,他不断抬起轨道末端尝试变换高度,同时低头观察小球滚动速度的变化,改用更厚的积木块作为底座,成功让小球加速滚入终点篮筐。

  带着这些鲜活的细节回到办公室,王老师写下了一份截然不同的观察记录。观察目标:果果在搭建小球轨道时的问题解决能力与科学思维。行为样本:果果用胶带固定连接缝隙,通过更换底座调整坡度,成功让小球连续滚动。教育诊断:果果展现出了问题识别与解决能力,能理解结构与运动的因果关系;善用工具进行迁移,在调试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专注力与坚持性。支持策略:可提供多种连接材料与可调节支架,支持果果探索更复杂的轨道结构;设置“S型轨道”挑战,促进果果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

  写完后,王老师将记录给同组的李老师看。李老师细细读完,提出了关键一问:“果果通过反复调试找到了解决方案,说明他具备很好的探索能力。但为什么不一开始就选择更高的积木块?或许他缺乏系统的规划意识,我们可以提供轨道设计图纸,帮助他从局部调试转向系统设计。”这个新颖的视角让王老师眼前一亮,她立即在支持策略中补充了“设计引导”环节。

  这样的专业对话在教研组内蔚然成风,大家不再纠结于记录是否完整,而是热切地探讨如何从游戏行为中读懂孩子的内心世界,支持策略如何引发孩子的新探索。陈老师深有感触地说:“曾经,观察记录就像是横在我与孩子之间的一层毛玻璃,我只能机械地记录模糊的身影,如今,它成了一扇明亮的窗,让我清晰地看见每个孩子独特的思维脉络。”

  一段时间后,看着桌上那一摞摞充满洞察力的“诊断式记录”,我感到欣慰。我们终于打破了形式主义的外壳,让观察回归了本质——不是应付检查的作业,不是堆砌文字的负担,而是教师读懂孩子、支持成长最本真的专业姿态。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区第一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园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