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听见”拳头背后的需求

发布时间:2025-11-23 作者:张思佳 来源:中国教育报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洒进小班教室的积木区,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搭“城堡”。突然,“哗啦”一声,乐乐的城堡散了一地。原来是小小(化名)凑过去,一把抓走了城堡楼顶的积木。乐乐伸手想把积木拿回来,结果小小却扬起了拳头。乐乐“哇”的一声哭了,孩子们跑过来开始告状。“老师老师,小小把乐乐的城堡推倒了,还要打人!”我看向小小,她像一只受惊的小刺猬,攥紧积木,举起了拳头,嘴里发出“啊啊”的声音,却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

  我没有急于制止或说教,而是尝试“听”懂小小的话。我先安抚了其他孩子,然后走近小小。我弯下腰用手轻轻摸了摸她的头发,对她笑了笑。我注意到她的手因为用力而指节发白,身体紧绷,这表明她有些紧张不安,防御心理很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询问都可能引发她更激烈的反应,因此我需要让她感到安全和放松。

  我蹲下来,将耳朵凑近她,假装在认真倾听,然后大声说:“小小,老师‘听’懂了,你是不是觉得乐乐的城堡搭得特别棒,也想一起玩,对吗?”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将她破坏性的行为“翻译”成一个合理、积极的动机(想参与),为她提供一个“台阶”,也给所有孩子一个重新认识这件事的视角。

  接着,我搂着小小,指向哭泣的乐乐,用缓慢的语速说:“你看,城堡坏了,乐乐很伤心。我们一起来帮他修好,好不好?”同时,我向乐乐解释:“小小很喜欢你的城堡,她不是故意的,她想和你一起搭,可以给她一个机会吗?”这便将指责的现场,转变为解决问题的现场。

  小小看看我又看看乐乐,犹豫地递出了积木,我立刻给予鼓励并邀请所有孩子一起加入“重建”。在合作中,小小通过递积木进行互动,每次都能收到同伴的微笑或大拇指。她体验到了友好交往带来的愉悦,这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冲突过后,有孩子好奇地问:“老师,小小不会说话啊,你怎么听见她说的是什么啊?”我笑了笑回答:“我从她的眼神、表情和动作里‘听’见了呀。”

  每个举起的拳头,都可能隐藏着一种被听懂的需要。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来说,问题行为是他们常用的交流“语言”。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不仅要做“裁判”,还要做“翻译官”和“引航员”。耐心、细心的观察和基于信任的共情,是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这个小小的冲突使我相信,教育的智慧在于理解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需要,并将孩子的问题行为转化为学习和成长的机会。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天宫寺中心幼儿园)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