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学,环境变化、能力要求提升、心理需求转变等多重因素的叠加,成为幼儿升班路上的“拦路虎”,不少幼儿陷入“想做好却做不好”的情绪困境。有的因不会叠外套而急得哭闹,有的因同伴拒绝合作而焦虑,还有的甚至出现了厌学。基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目标与教育建议,幼儿园可以将情绪教育作为切入点,通过“可视工具、专属空间、家园协同”三大实践,帮助幼儿平稳度过适应期,在情绪教育中实现能力进阶。
可视工具:让情绪“看得见能表达”
中班开学,很多幼儿对情绪的认知仍停留在“开心就笑、难过就哭”的模糊阶段,幼儿园可以将抽象的情绪转化为可操作、可记录的可视化工具,贯穿一日生活各环节,让情绪教育自然发生。
晨间签到采用“情绪图示墙”。教师平常用相机捕捉幼儿真实的情绪瞬间,并配上“我很专注”“我有点儿委屈”等简单文字,贴在教室入口的情绪墙上,引导幼儿每天入园先找到与自己当天心情匹配的照片,贴在专属姓名贴旁。教师通过观察情绪墙,能够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区域活动中,使用“情绪日记日历”,让幼儿学会记录情绪。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设计卡通日历表,不同颜色的贴纸代表不同情绪。幼儿在每天区域活动结束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贴贴纸,并简单描述原因,教师用图画或文字帮幼儿记录。一周或两周后,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复盘情绪日历,让其清晰看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学会追溯情绪来源。此外,集体活动时间,教师可以将“情绪故事本”“情绪话剧台”作为情绪表达的载体。如根据“乐乐因没当上值日生难过”的事件,绘制、表演《乐乐的值日生梦》,幼儿在“读故事、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过程中,既能理解“难过是正常的”,又能学到“怎么解决问题”。
专属空间:给情绪一个“安全出口”
环境是无声的老师,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一个安全舒适、有支持的情绪空间——情绪角,让幼儿在精心设计的区域中感受到“情绪被接纳”,并能自主使用工具处理情绪。
如在情绪角设置“识别工具区”,帮幼儿读懂情绪。教师投放情绪卡片、情绪镜子以及情绪转盘等材料,让幼儿对着镜子做表情,观察自己“生气时皱眉头”“开心时咧嘴笑”的样子。“安抚工具区”放置幼儿自己缝制的沙包、捏捏乐等解压玩具,以及柔软的玩偶、毛毯和情绪绘本。如浩浩因积木被抢而生气,便跑到情绪角,抱着最喜欢的“小熊”坐了几分钟,又翻看了《杰瑞的冷静太空》,再出来时,他主动对同伴说:“我们可以一起搭积木吗?”在“问题解决区”设置“问题谈判桌”,桌上放着“问题解决卡片”——画有“轮流玩”“说对不起”“找老师帮忙”等场景。当幼儿发生矛盾时,教师不直接介入,而是引导他们到谈判桌前,翻看卡片找方法。通过自主协商,幼儿可以逐渐学会用“不伤害他人”的方式处理矛盾。
家园协同:让情绪教育“无缝衔接”
新学年的情绪适应,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幼儿园可以通过“理念同步、方法共享、案例共创”,让家园形成合力,确保幼儿在园和在家接受一致的情绪教育。
幼儿园可以在开学家长会上,以“接纳情绪,助力适应”为主题,用真实案例让家长理解情绪教育的重要性,并与家长讨论:“如果在家遇到孩子这样的情况,您会怎么做?”引导家长反思常说的“这有什么好哭的”,其实是在否定孩子的情绪;向家长发放《情绪教育家庭指南》,详细介绍“共情式回应”“情绪表达句式”等方法,如教孩子说“我感到……因为……我希望……”设定“家庭情绪小任务”,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如制作“家庭情绪树”,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一棵纸树,每天晚上画一片代表情绪的叶子,贴在树上,再聊聊当天的心情。在亲子互动中,让家长更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此外,还可以建立“幼儿情绪发展档案”,记录幼儿在园和在家的情绪表现。教师每周通过班级群分享幼儿的情绪小故事,家长也会分享家庭中的情绪案例:“孩子今天用‘轮流玩’的方法和妹妹分享玩具,进步很大。”通过案例故事,家长可以看到孩子的成长,其他家庭也可以借鉴经验。
有温度、可操作的情绪教育,能让幼儿在读懂情绪、表达情绪以及调节情绪的过程中,实现身份转换和能力进阶,真正爱上升班后的新生活,为后续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吉林省教育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3日 第03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