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持

发布时间:2025-11-23 作者:沈颖洁 来源:中国教育报

  师幼互动是影响教育过程最根本的元素。过去,我们对师幼互动的研究往往聚焦于提问技巧、回应策略、激励方式等视角。而在《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引领下,我们需要重新定位“互动”的内涵。正如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晶波所说:师幼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教师和幼儿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涵盖关系、氛围、态度、行为以及儿童在此过程中能获取的权利和机会。仔细研读《评估指南》关于师幼互动的表述,就会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关注隐性的关系。师幼关系是师幼互动的静态表征,师幼互动则是师幼关系的动态展现。《评估指南》中的师幼互动指标,最先提及的是教师的态度、情绪,幼儿所在班级的氛围,身处其中的感受和状态,以及幼儿拥有的权利、机会。幼儿园应追求平等、友爱、自在、松弛的人际氛围,教师态度有温度,行动有支架,在更多的等待和宽容中,信任并赋权,从而让幼儿拥有选择的权利、决策的机会和身心的松弛感。唯有如此,有意义的学习才能自然生发。

  以“惊蛰”活动为例。不少园所可能会由教师讲解节气的由来、天气特征,阅读相关绘本,观察花园里的蚁虫变化等。但有所幼儿园的惊蛰活动却有另一番景象:教师和幼儿聊惊蛰,发现幼儿特别期待春天的惊雷能唤醒万物。但惊蛰那天并没有打雷,幼儿便萌生了“我们来造雷,把小动物叫醒”的想法。幼儿寻找各种工具制造“雷声”,并模拟动物开发惊蛰游戏。对比两种活动,其差异在于,后者的园所文化、师幼关系珍视幼儿的想法和意愿,有意义的学习得以自然生发。

  关注间接互动。《评估指南》强调,要认真观察幼儿的行为、做必要的记录,重视幼儿的表达表征,一对一倾听并真实记录,在持续观察后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基于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发现契机、抓住问题、识别发展。在这样的理念下,互动不一定发生在教育活动现场,也不一定是教师与幼儿的直接对话,它可能发生在教师回看游戏视频或检索幼儿语言发展轨迹时。因此,互动有时不在于教师当下必须“做”什么,而在于冷静地退后一步,去择取、识别,甚至只是怀着守护与敬畏之心去理解。

  两名幼儿争论着妈妈新裙子的价格,不知道900元是9后面2个零还是4个零。教师没有充当正确答案的评判者,而是尝试理解幼儿“4个零”说法的来源。后来,教师在逛超市时发现,价签上小数点后面总有两个零(如9.00),她意识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数零的个数,而是让幼儿发现“被忽略的小数点”。这种基于深度教育理解的行为,正是高境界的师幼互动。

  关注多元支持。《评估指南》的师幼互动指标中出现了“每一名”“每一个”幼儿,这样的表述不仅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更强调教育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和需要。而这仅凭教师的教往往无法实现,需要基于尊重,转向回应性支持。

  例如,面对杭州3月瞬息万变的天气,教师并未直接灌输如何穿衣应对天气变化,而是提供连续多日的游客着装照、供幼儿持续记录的气温折线图……将幼儿的关注点从单纯地感知冷暖变化,拓展到气温统计、天气对不同人群生产劳动及生活的影响上。

  《评估指南》对师幼互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要求,幼儿园教师该怎样提升专业素养呢?

  在持续观察和倾听中理解幼儿。在《评估指南》指引下,我们倡导并助力教师培养持续观察的意识,探索更有效、更质朴的观察记录工具,养成相应的反思能力与倾听对话的习惯。唯有通过持续观察和倾听,教师才能全方位了解幼儿的整体状况、发展水平及原有经验,真正走进每一个幼儿的世界,与他们共情共感。

  从理解迈向基于儿童立场的专业识别与支持。当教师通过持续观察和倾听,对幼儿形成全面深入的理解后,便进入了更具挑战性的阶段——基于儿童立场的专业识别与支持。教师要在幼儿看似寻常的经历中,敏锐洞察经验生长的可能,为幼儿提供契合个体发展需求的教育支持。这不仅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更是《评估指南》中师幼互动最核心、最具挑战性的要求,是所有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3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