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华南理工大学努力打造“在地国际化”办学新模式——

不出国门,也能与世界“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25-11-24 作者:本报记者 刘盾 通讯员 邹浩 黎鉴远 来源:中国教育报

  接轨国际的课程体系、海内外知名大学教授指导、跨学科专业的主题学习、孵化“奇思妙想”的创新工场,让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以下简称华工国际校区)学生马翊婷和同学们在集成电路专业的学海中扬帆远航。

  前不久,马翊婷带队凭“安全出行守护者——智能头盔”项目夺得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芯片应用赛道全国总决赛三等奖。“团队成员来自国际校区多个学院。”跨学院的项目式学习助力她应用多学科知识破解相对复杂的现实工程问题。

  华工国际校区由教育部、广东省、广州市、华南理工四方共建。校区坚持“中方为主、国际协同”的理念,推进“在地国际化”与“双向国际化”互促双强,引入全球一流人才,对标世界一流大学教育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善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

  在对美的集团、广汽集团等知名企业调研中,华南理工发现过去相对单一、封闭的学科设置已难以满足当前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学校加速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人才。

  “学院设立了机器人、智能制造这两个相辅相成的专业。这对‘双胞胎’专业能共同助力美的、广汽等企业转型升级。”华工国际校区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院长陈小奇介绍,学院强化跨专业、跨学院的协同培养,努力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发展空间。

  “我校充分发挥以工见长的办学优势,集聚世界先进教育资源,在国际校区全面布局建设新工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章熙春介绍,华工国际校区建设10个新工科学院和多个高端研究院,重点布局引领世界前沿科技、对接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工科专业。这些专业涵盖高端制造、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等领域,旨在形成集聚效应,推动现代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如何善用世界工科先进教育资源,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更多高水平人才?华工国际校区积极开办夏季学校,邀请全球一流高校的顶尖教授前来授课,让学生了解国际一流科研团队最新研究动向。这些教授经常在夏季学校的教学中发现优秀学生,并推荐他们去自己所在的学校深造。

  坚持问题导向建设跨学科课程体系

  华南理工学子吴子宁读高中时,对生物和化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她梦想着能在这两个学科交叉的领域深入学习。2020年,吴子宁选择了华工国际校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从大一开始,她就能在化学、生物以及医疗器械等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汲取新知、提升能力。

  如何高起点构建生物医学工程等新兴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华工国际校区对标一流,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实质合作,努力构建既保证广度又兼顾深度的新兴专业课程体系。

  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邀请哈佛等一流大学教学团队,为构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出谋划策。学院还充分利用华南理工生物材料科学等学科优势,立足国家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需求,多方整合资源。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理工医融合的课程体系,有利于学生搭建复合型知识结构,提升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人才不但要有精深的专业领域,还要在学科交叉融合之中拓宽学术视野。”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表示,华工国际校区各学院在设计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时,广泛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新兴专业构建课程体系的好经验,并与产业企业界强化协同育人,建设跨学科新工科课程体系。学校坚持高标准建设教学环境、高水平配套资源,努力确保学生能接受与世界一流高校同质等效的教学。

  作为华南理工“新工科F计划”实验区,国际校区着力通过交叉性强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华工国际校区各学院坚持问题导向和产出导向,构建以实践为驱动的螺旋式课程体系,很多学生大一就通过跨学科项目课程开展创新实践;随着年级的升高,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的项目实践让学生在“真刀真枪”中提升解决现实复杂问题能力。

  紧跟产业前沿打造创新工场

  “在创新工场,伙伴们交流碰撞出新想法,并努力创造出有应用价值的实物。”微电子学院2021级学生常致远是华工国际校区机器人战队队长,他带队夺得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一等奖等荣誉,现已被知名科技企业录用。

  “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提出新需求。华工国际校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努力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搭建跨学科、跨学院、跨校区、跨国(境)的交流平台。”唐洪武介绍,华工国际校区不但创建了7个世界领先的学科平台和研发中心,而且构建了高水平创新工场。创新工场包含“一工坊三平台一工厂”,为学生开展沉浸式学习,提升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提供了“梦工场”。

  华工国际校区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到智能制造微工厂,深入了解智能制造产线各平台设备设施、功能特点、先进技术。学生们还有机会学习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和调试,验证和应用机器人深度学习、智能识别算法、智能避障等技术。

  华工国际校区创新工场实施“24小时图书馆式”智能化管理模式,学生们可在“图书馆式”管理平台借用这里的工具、耗材,创新工场通过远程订单、分时授权进行自主管理。

  “只靠课堂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卓越工程人才的。创新工场不但努力激发学生们参与创新创造的热情,而且经常组织开展高水平赛事,以赛促学、以赛促练,努力提高学生们的项目设计、创新创造等能力。”章熙春介绍,华工国际校区借助创新工场等平台,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紧跟产业前沿等挖掘实训项目,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深融互促。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4日 第01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