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备课应围绕“三问”展开

发布时间:2025-11-24 作者:李迎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笔者参与学校视导检查时发现,统一设计和打印的备课本已成标配,“个性备课”栏仅有寥寥数行,这不禁令人担忧备课质量。笔者以为,真正有效的备课,需完成三次深度追问:这节课要带学生去哪里?学生现在在哪里?怎么带学生到达那里?这“三问”构成备课的“完整闭环”,缺一不可。

  一问“去哪里”。要明确教学目标,摆脱“教材本位”的桎梏。教学目标绝非教材知识点的简单罗列,而应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若语文教师备《背影》时,仅梳理段落层次、讲解重点字词,便是典型的“教材搬家”。真正的目标设定,需深挖文本核心价值——朱自清笔下父亲的背影,承载的是中国式亲情的含蓄表达与时代变迁中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学目标应定位为:通过品味细节描写,感受人物情感,理解亲情的多元表达,学会用细节刻画传递情感。这种目标既立足文本,又超越文本,让教学有了清晰方向。

  二问“在哪里”。要精准把握学情,避免“目中无人”的备课。学情是教学的起点,脱离学情的备课如同无的放矢。某数学教师备“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时,通过课前小测发现:多数学生能解基础完全平方式方程,但对“因式分解法”的本质理解不足,部分学生甚至混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基于此,他调整备课思路:先通过旧知回顾唤醒“因式分解”知识储备,再设计“多项式乘法逆运算”探究活动,最后结合易错点设计辨析题。反观忽视学情的备课,要么内容过浅让学生“吃不饱”,要么难度过大让学生“吃不下”,最终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三问“怎么去”。要设计精准教学路径,搭建连接“现有水平”与“目标水平”的阶梯。教学路径不是教学环节的简单拼接,而是连接学情与目标的桥梁。一位历史教师备“辛亥革命”时,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学情显示学生对“民主革命”概念模糊。他据此设计三层递进活动:首先通过清末社会状况图片,让学生感知革命背景;其次组织进行“辛亥革命大事记”时间轴梳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史实;最后开展“假如你是当时的革命者”辩论会,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革命性质与意义。这种从感知到认知再到思辨的路径,能逐步引导学生抵达目标。

  (作者系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吴伯箫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4日 第06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