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当前,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加速推进,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跨境供应链等新领域的合作日益深化,对具备全球胜任力的高层次人才需求呈现“井喷式”增长。广西作为我国与东盟陆海相连的省份,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前沿阵地,众多“走出去”的企业普遍面临既懂东盟语言文化又精通国际商务规则和现代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才难求”的困境。广西民族大学立足区位优势,深化教育对外开放,把全球胜任力培养贯穿研究生教育全过程,持续完善特色培养体系,为服务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广西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兼具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专业本领的卓越人才,在全球教育治理中持续发出“广西声音”。
时代之需:锚定战略需求的必然选择
服务国家战略,担当区域使命的必然要求。自2021年,中国东盟正式宣布建立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双方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领域的合作迈入新阶段。这种深度合作迫切需要大批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悉东盟语言文化、洞悉区域发展动态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广西高校必须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将研究生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精准对接,为中国与东盟合作输送“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栋梁之才。
赋能广西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驱动。面向东盟的跨境产业链供应链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制度创新、国际文化旅游交流的提质升级等重大任务,对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国际规则运用能力和全球视野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单一学科、本土化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新发展格局下的需求,唯有系统培养研究生的全球胜任力,才能为广西“走出去”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吸引东盟国家高端要素“引进来”,全面提升广西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
深化教育改革,走好内涵式发展必由之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尺。面向东盟开展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能够倒逼高校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通过打破学科壁垒,构建“外语+专业”“专业+国别区域研究”等交叉融合培养模式,不仅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广西高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现实之困:研究生全球胜任力培养面临的挑战
培养理念——从“国际知识”到“全球胜任”的认知跨越。当前,部分高校仍将“国际化”简单等同于“外语学习”或“国际知识介绍”,教育理念相对传统,存在重理论灌输轻能力培养现象。这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虽具备一定的国际知识,却难以在真实跨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沟通、适应和创新,难以真正达到全球胜任的能力要求。
语言能力——从“通用英语”到“区域多语”的能力瓶颈。当前,研究生培养仍以英语教学为核心,对东盟非通用语种的重视和投入不足。东盟国家语言体系复杂多样,泰语、越南语、印尼语等区域关键语种人才匮乏,导致研究生难以理解东盟社会文化,在开展合作时面临“听得懂英语,却听不懂市场”的困境。
合作深度——从“表面交流”到“实质融合”的实践短板。尽管广西高校与东盟院校交流日益频繁,但许多合作仍停留在互访、文化节等表层活动,深层次的科研协同、课程共建、学分互认等实质性融合项目相对较少,导致研究生难以真正沉浸在跨文化学术环境中,缺乏解决区域性重大现实问题的实践经验,影响了其专业能力与全球胜任力的提升。
实践探索: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
强化顶层设计,将全球胜任力培养融入办学战略。一是构建战略平台,以“中国—东盟区域治理卓越学院”“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为载体,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设立了“卓越人才实验班”,重点布局区域国别学等交叉学科,确保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同频共振。二是深化国际合作,学校与22个国家或地区的182所高校或机构建立交流与合作机制,并与数十所东盟高校建立稳定的联合培养关系,形成了涵盖“2+2”“3+1”等多种模式的合作网络。学校至今已累计派出近1.9万名学生赴越南、泰国等国(境)外交流学习,招收来自全球83个国家的2.4万余名留学生,其中东盟国家留学生占比超过75%,形成了高端人才的“强磁场”和“向心力”。三是推动产教融合,与中国东信等深耕东盟市场的头部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将企业需求前置到培养环节,每年选派研究生进入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等一线平台实习。近5年来,东盟学院、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等面向东盟的相关学科专业研究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100%,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深化课程改革,打造“语言+专业+技能”的特色课程体系。一是实施“非通用语+”战略,将泰语、越南语等东盟国家语言学习与工商管理、法律、国际贸易等专业课程深度融合,精准满足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二是构建东盟特色课程群,开发东盟区域治理、跨文化商务沟通、东南亚法律制度等系列课程,实施“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一体化教学,通过“五级联动+协同推进”管理体系,实现中外学生教学管理一体化。三是引入前沿学术讲座,打造“中国—东盟区域国别高端讲坛”等品牌学术活动。近两年累计举办各类高端讲座50余场,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围绕国际热点议题分享交流,开拓了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创新实践路径,搭建“知行合一”的多元化实践平台。一是依托重大平台实践,投入1180万元建立9个本硕博贯通培养基地、21个教学实训中心、21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及19个高水平科研平台,累计派出师生3000余人次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上百场国际性会议提供专业服务。二是推动科技科研成果转化,依托优势学科,打造一流研究平台,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东盟国家市场分析、法律咨询、金融服务等服务,带领研究生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三是举办高规格学术会议,联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等权威机构主办“东盟发展会议”“中国—东盟高等教育合作论坛”等高水平国际会议,同步发布《东盟黄皮书》,让研究生全程参与筹备会议,提升学术自信和国际对话能力。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6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