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刹住“有偿替课”歪风

发布时间:2025-11-28 作者:裴振磊 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出现“有偿替课”现象,学生通过社交平台或中介,支付费用请人代为上课、签到,甚至完成课堂互动。替课行为的发生,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反映出一些学生对课堂价值的漠视与功利心态,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遏制。

  大学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更是思维训练、学术对话、师生互动与人格养成的宝贵空间。当学生将上课简化为可以外包的“打卡任务”,学习便异化为一场交易,沦为形式主义的表演。更危险的是,“有偿替课”的风气容易模糊学术诚信的边界——如果基本的上课出勤都可以作假,那么作业抄袭、考试作弊是不是也可以发生?长此以往,不仅学生难以树立求真务实的态度,还将对健康的校园文化造成侵蚀。

  遏制“有偿替课”现象,需要仔细剖析学生的心理动因,方能“对症下药”。一方面,部分学生在就业焦虑、实习压力的影响下,将精力转向实习、考证等短期目标,视一些看似缺乏实用性的课程为负担。另一方面,考勤管理机械僵化,过于侧重“到课率”而轻视“参与度”,一定程度上也为替课提供了操作空间。因此,治理“有偿替课”乱象,仅靠事后的纪律处分远远不够,需要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改革、学业支持和心理疏导等方面作出更多努力。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通过问题导向、项目驱动、互动研讨等方式,让学生“愿意来、坐得住、听得进、有收获”。同时,在课程开始之初就明确课堂纪律与评价标准,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业观。

  学校层面,除了加强制度建设,将替课行为纳入学生诚信档案,还要完善课程质量反馈机制,淘汰“水课”,扶持“金课”,突出对学生学业的过程性评价。可以通过优化考勤制度,弱化形式化签到,将学生的真实参与度、阶段性学习成果等因素纳入评价体系。

  家长对孩子的价值引导不可缺位。从孩子步入大学时,家长应引导孩子理解上大学不是“混文凭”,而是培养独立思考与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平常,家长不妨多关心子女的在校状态,帮助他们应对学业、就业等挑战和压力,避免过度强调成绩而忽视品德塑造。

  课堂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引领塑造学生价值观的阵地。当一堂课可以被金钱购买、被他人代劳,学习的意义便已悄然流失。守护课堂的纯粹,就是守护青年成长的底线。杜绝替课行为,需要学校严管、教师引导、家庭配合、学生自律。刹住“有偿替课”的歪风,教育的尊严与温度才能得到更好的守护。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8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