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是人,而领导力的温度则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校长要以人本关怀激发团队的内在活力
■领导力的重塑,其关键不在于做得更多,而在于让整个系统运转得更好
校长不需事必躬亲,但必须事事明白。不需事必躬亲,强调的是信任团队、激发潜能的领导智慧。事事明白,强调的是对学校运行、师生成长与潜在风险的精准把握。校长应从疲于奔命的琐碎事务处理者转变为驱动全局的系统赋能者,唯有跳出琐碎的事务羁绊,校长才能以系统思维洞察全局,构建务实、有效、温馨而有活力的学校生态,实现“放而有度,管而有序”的治理格局。
明方向:战略引领与愿景共创。“风向明,舟自远。”校长的首要任务是为学校塑造共同愿景,而非事无巨细地参与每一项具体事务。方向的明确,是团队能够行稳致远、凝聚共识的基础。校长需要以战略家的眼光,带领团队共同绘制学校的宏伟蓝图,将抽象的愿景,如课堂提质、阅读素养提升、家校协同深化等,转化为可执行的年度目标和阶段性目标。这一过程需要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研讨会、愿景共创营等活动,邀请中层干部、骨干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等共同参与,在开放讨论中形成共识。愿景共创的过程,不仅是领导艺术的展现,更是学校文化凝聚力的关键环节。当每一位成员都能在共同的目标中找到自身的价值感,并在为之奋斗的行动中体验到成长的喜悦时,学校的发展就能迸发出持续的动力。
授权力:科学分工与责任分明。“不需事必躬亲”的核心在于授权。然而,授权并非简单的放权,更非放任不管,而是建立一套“信任但可追溯”的责任机制。校长需要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清晰界定各个层级、各个部门的职责与权限。通过明确执行者、负责人、被咨询者、被告知者等角色,实现权责对应、合理分工。在部门间出现资源冲突或意见不合时,应鼓励项目负责人或部门负责人,在既定框架内进行协商解决,校长仅在关键节点行使仲裁权。这种机制的设计,能够极大地提升决策效率,同时也能有效培养干部的主动性、担当意识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旦形成决策,必须确保“谁拍板谁负责”,并建立全过程可追溯、可复盘的机制。通过这样的设计,校长可以从繁杂的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战略引领、组织文化建设等更高层面的工作中,从而实现高效治理与团队协同共进的良性循环。
促成长:差异化赋能与专业精进。真正的领导力,不在于管控,而在于育人。校长应依据干部和教师的成熟度,提供差异化的支持和发展机会:对于经验不足的新任干部,校长应安排资深导师进行陪伴指导,并进行阶段性的复盘总结;对于能力稳健、表现优秀的干部,则要给予他们跨部门的挑战任务和创新的空间,鼓励他们跳出舒适区;对于新上岗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则应提供必要的流程指导和关键节点的重点支持。这种差异化的赋能,需要校长聚焦“证据与风险清单”,精准地提供辅导。通过这种方式,干部和教师们能够在挑战中学习,在实践中进步。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住”的管理智慧,能够有效激发团队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学校管理从依赖“人治”转向更加科学、理性的“智治”。
重反馈:数据驱动与闭环优化。“事事明白”的实现,离不开数据驱动的科学反馈,不能仅仅依赖经验进行直觉判断。校长需要着力建立可视化、系统化的反馈机制,通过教学数据、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观察记录等多元数据,实时监测学校的运行状态。例会的功能也应从传统的“追责会”转变为“解题会”,校长需要提炼共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关键制度和管理流程。实践中可以借助相关管理机制,让改进成为学校的日常工作,让反馈成为教师和干部的成长契机。校长通过科学流程和相关数据洞悉全局,在放手不放任的同时掌控而不干预,最终实现柔性监管与系统治理的有机统一。
强支持:人本关怀与文化滋养。教育的本质是人,而领导力的温度则体现在对人的关怀上,校长要以人本关怀激发团队的内在活力。例如,对于承担创新性教学任务的学科组,应给予必要的经费激励。可建立容错清单,鼓励教师勇于尝试和试错,这是激发创造力的重要保障。复盘会议应以“记功不记过”为导向,重点强调改进和支持,而非仅仅追究责任。精神激励、文化认同和制度保障的并行,能够有效激发教师的创造力、归属感和幸福感。当人的心理安全感被充分激活后,他们就更愿意去尝试、去合作、去分享。在此基础上,学校的文化生态也就有可能朝着更健康、更积极的方向发展。
领导力的重塑,其关键不在于做得更多,而在于让整个系统运转得更好。校长不仅是学校的管理者,更是学习的引领者,要通过问题共研、经验复盘、成果共享等方式,推动整个组织形成持续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校长要以学习者姿态,带动团队形成一个紧密的学习共同体,让实践中的经验能够沉淀为系统知识,知识再转化为有效的行动,而行动的成果又能够反哺组织,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如此,学校便能够从传统的经验驱动模式,升级为更加先进、更具前瞻性的学习驱动模式,在不断学习与迭代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二甲中学原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8日 第06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