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办学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本期关注:聚焦集团化办学②
在集团化办学深入推进的今天,许多教育集团面临“资源孤岛”的困境——优质资源沉淀于龙头校,成员校“接不住、用不上”,资源共享停留于表面。如何让资源真正流动起来?重庆市巴蜀小学教育集团以“文化桥”为内核,通过系统化的机制设计与实践创新,构建起资源高效流动的“立交桥”,实现了从“单向输血”到“多向共生”,使集团成为一个协同进化的“有机生命体”。
总校引领:搭建资源流动的“三大支柱”。作为集团总校,巴蜀小学不做资源的“垄断者”,重在资源的孵化与转换,通过机制、技术与文化三重创新,搭建资源共享支柱。一是机制创新,铺设资源流动的“高速路网”。集团制定章程,建立“校长联席会—学科教研室—项目工作组”三级治理结构,实现管理联通。在此基础上,推行“资源需求清单”制度,各成员校每学期提交课程、师资、培训等需求,总校统筹匹配。例如,针对成员校缺乏优质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的问题,整合集团内外资源,开发“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资源包”,并配套师资培训,实现按需配送。二是技术赋能,建设资源共享的“智慧平台”。依托“线上巴蜀”云平台,集团建成“三台一库”,即教研平台、课程平台、教师发展平台与数字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一屏统管”。平台不仅支持跨校集体备课、同课异构、微课等资源共享,还通过数据追踪分析资源使用效率,动态优化配置。8年来,集团共建精品课例超5000节,形成“资源活用,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三是文化共生,培育资源共享的“精神土壤”。集团以“尊重·共生”为文化基因,通过统一视觉标识、共办“巴蜀开学节”、联合开展主题研究等方式,增强成员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总校不强推“标准模式”,而是鼓励各校在共识基础上发展个性,形成“和而不同”的生态格局。
成员校互动:从“单向输血”到“多向共生”。资源共享不是集团总校的“独角戏”,而是成员校之间的“协奏曲”。我们通过“双向赋能”与“多向创生”,激活每一所学校的资源建设潜力。一是师资流动从“骨干输出”到“群体成长”。集团总校不仅派出骨干教师驻校指导,更鼓励青年教师跨校跟岗、跨段任教。年均超200人次的柔性流动,使教师在不同学段、不同文化中拓宽育人视野。成员校教师走进总校课堂,总校教师深入成员校教研,双向学习中形成“教学研”共同体。二是课程共建从“资源配送”到“特色共创”。集团采用“基础共享+特色共创”课程建设模式。总校提供基础课程资源包,成员校结合本校文化进行本土化改造,形成特色课程。例如,临江路小学基于总校德育框架开发“临江礼好”课程,成为重庆市德育品牌。这些课程又反哺集团资源库,形成“供给—转化—反哺”的循环生态。三是教研联动从“活动参与”到“智慧众创”。集团依托学科基地、名师工作室等载体,开展跨校课题共研、同课异构、成果展评。一次联合教研中,总校与大同实验学校共同开发的“童玩非遗”课程,不仅获市级奖项,更成为集团共享资源。教研以“任务驱动”展开“创生”,校际壁垒在集团协作中自然消解。
(作者系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党委书记、集团总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8日 第05版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