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汤森路透公司公布2011年SCI期刊的影响因子,清华大学的《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期刊的影响因子为6.970。该期刊自从2010年得到影响因子至今,连续3年一直在4个领域(Chemistry、Physical,Materials Science、Multidisciplinary,Nanoscience & Nanotechnology,Physics、Applied)都位于Q1区。目前在中国期刊界这是唯一的。《纳米研究》也是教育部主管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
《纳米研究》是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期刊,于2008年7月创刊,主要发表纳米研究领域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和科学家原创性的科研论文和权威性评论。主编为斯坦福大学的戴宏杰教授和清华大学的薛其坤院士。清华大学的李亚栋院士和浙江大学的彭笑刚教授任副主编。
创办之路
[高瞻远瞩、精心谋划,凝聚清华海内外校友力量]
2006年,清华大学有关校领导找到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负责人,谈到出版社应结合清华大学的优势学科,创办英文科技期刊,争取在国际上打出清华大学自己的期刊品牌。当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各项经营指标又创新高。恰巧,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清华校友、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戴宏杰教授联系出版学术图书的事宜,戴教授提出了自己非常想主编一种纳米领域新的学术期刊,他希望能为中国科学界做些事情,为清华大学创办一流学术期刊付出自己的努力。这一想法与清华大学出版社想创办高水平英文学术期刊的愿望非常吻合,双方很快确定了要创办一种在纳米领域具有国际水平的英文期刊。
在很多清华大学校友身上,人们都能看到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影子。《纳米研究》主编戴宏杰教授就是典型的例子。他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国际碳纳米管、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曾经获得James C.McGroddy 美国物理协会新材料奖、美国化学学会纯化学奖、裘利斯史普林格应用物理奖等大奖,共发表论文200 多篇,其中发表在《科学》、《自然》或《自然》系列刊物的论文有30多篇。从创办至今,戴宏杰都投入极大的精力到办刊中,坚持把每一个细节都落到实处。他将全球纳米研究的华人科学家当作《纳米研究》的学术支撑,不仅使得期刊在文化交流上更易沟通,而且华人的荣誉感也提高了期刊的凝聚力。在期刊日常运营中,戴宏杰也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他亲自负责期刊稿件的初审工作,并负责将一定比例的稿件送专家评审以及做出稿件的取舍,同时也特别留意期刊的介绍和推广工作。
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出版社也投入不少物力和人力,保证了期刊的顺利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以打造精品为宗旨,坚持把《纳米研究》打造为精品科技期刊。出版社在不断补充专业编辑的同时,通过企业运作模式保障了期刊初创期的高强度运转,并且始终把国际化的精品意识渗透到整个流程。
锤炼精品
[坚持国际化运作,积极树立清华品牌]
清华大学出版社与施普林格公司于2007年签订了关于合作出版英文期刊的协议,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承担期刊的组稿、编辑及出版工作,施普林格公司负责期刊在海外的发行。经过和施普林格公司商讨,确定2008年至2009年的两年时间内,期刊采用开放获取(Open Access,OA)模式。《纳米研究》成为我国国内第一个在国际上采取开放获取模式的期刊。
《纳米研究》非常重视编委的国际化。创刊时,期刊编委会人员为共39人(不包括主编和副主编在内),其中来自中国内地的编委共7名,其他编委分别来自于美国、德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目前,编委一共36人。所有编委均是在世界纳米研究前沿领域的顶级科学家,例如Moungi Bawendi(麻省理工学院)、Louis Brus(美国哥伦比亚大学)、James Heath(加州理工大学)、Charles Lieber(哈佛大学)、Chad Mirkin(美国西北大学)、Reshef Tenne(以色列魏茨曼科学院)、王中林(美国佐治亚大学)等。
《纳米研究》吸引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审稿专家和作者。1600多名审稿人来自世界近40个国家和地区。从通讯作者看,他们来自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纳米研究》坚持严格的审稿标准。2011年送审率为10.35%,接收率为7.87%。所有文章的英文水平都有专家来把关。
展望未来
[积极打造学术期刊群,推动清华一流大学建设]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纳米科技领域的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的领先水平,急需我国自主的推送媒介。清华大学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明确提出“加强国际学术期刊建设”的任务。因此,《纳米研究》作为清华大学第一个被SCI收录的期刊,必然将为学校“国际学术期刊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此外,清华大学出版社在创办、出版《纳米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出版经验。目前,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在积极联系清华大学相关院系和科研单位,争取再接再厉,出版更多的优秀期刊,打造学术期刊群,将清华大学更多的优秀成果更好地向世界传播。(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