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校企“零距离”融合破解供需难题

——广西灵山职校与天山电子以产教融合铺就发展共赢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25 作者:邓开旅 李芬林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为破解县域职校设备滞后、人才难留困局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简称灵山职校与广西天山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天山电子携手深化产教融合10解决设备陈旧、岗位脱节最终实现企业校建厂,不仅让学生技能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更走出了一条设备共新、岗位共育、发展共赢的特色路径。

困局契机校企双向奔赴解决供需痛点

2015灵山职校电子专实训车间还摆放着与企业主流设备存在5年代差的老旧仪器。“学生在课堂上练电阻焊接,到了企业产线连新型焊接设备都认不全。校长邓开旅回忆,当时实训设备更新滞后、实践教学与岗位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上岗需再培训本地企业招工难与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反差。

学校电子专业旧实训室

供需两端的痛点,让校企看到了合作的必然校企锚定“设备更新与岗位适配”的双目标——企业通过参与办学解决人才问题,学校借助企业资源补齐设备短板,最终实现“学生就好业、企业能发展”的双赢。

校建厂破题:从设备共享到生态重构

“把工厂建在学校对面,不是简单的空间靠近,而是让生产设备成为教学设备,让企业需求直接驱动教学改革。2020年,天山电子持续投资800万元在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面的分厂的建设2023建设完成投入生产这一校建厂模式,彻底打破了传统校企合作中设备参观偶尔实践的浅层互动。

走进校园旁的天山电子分厂,6条专门为教学预留的产线正在运转。通过设备共投机制,校企形成了“教学产线+教学车间+教学工厂”的三级实践平台:

教学产线:配备标准化基础设备,专攻电阻焊接等单一技能的闭环训练,帮助学生夯实基本功;教学车间:引入关联设备集群,实现企业产线“贴片—焊接—初检”全流程,培养学生的岗位衔接能力;教学工厂:直接接入企业真实产线,学生以“多能工”身份参与车载导航屏等订单生产,锤炼综合技能。

学生在企业产线真岗实践中

校电子专业李芬林教师介绍,在企业技师指导下,学生们身着工装操作全自动贴片机,完成从元件识别到电路焊接的全流程作业,真正实现了“车间即课堂”

课程随岗迭代:从课本标准到生产规范的精准对接

设备更新的同时,课程与教材也同步焕新。校企联合梳理天山电子12个核心岗位的技能要求,将《液晶屏生产过程》《自动化产线流程》等企业专属技术转化为定制课程,由企业工程师定期进校授课。

教材更是实现了“随工艺迭代更新”2021学校公开出版3本活页式教材2025年升级为数字教材。同时基于企业新增自动化产线最新技术与企业共同开发数字教材《PLC技术与应用》《电子产品设计与应用——基于嘉立创EDA(专业版“以前课本上的电阻焊接方法,到企业后,发现早被自动化设备替代了;现在教材里的操作规范,就是明天上班要遵守的生产标准。学校22级电子专业学生黄深的感受,道出了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

设备与课程的革新,带来了显著成效一是学生就业质量提升校电子专业毕业生中,70%留在天山电子本地企业实现高质量就业,入职后平均1周即可独立上岗,远低于行业3周的平均适应期;

二是企业发展提速得益于稳定的人才输送,天山电子2022年成功上市,202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两条主力产线获评“广西工人先锋号”;

三是学校实力提升2023年获广西优质中职学校和专业B类立项建设单位,电子专业纳入优质建设专业;同年,通过广西自治区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验收,获良好等级,并获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等次。

目前在灵山县职业技术学校,车间里的课堂课堂外的车间无缝衔接,曾经困扰县域职教的设备旧、岗位错题,正通过产教融合的深度实践,转化为学生成才、企业发展的新动能。这场始于设备更新的合作,不仅破解了县域职校培养与需求错位的困局,更形成了可复制的“灵山模式”——以“设备共新、岗位共育”为核心,让企业需求直接驱动教学改革,为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宝贵经验。

企业工程师陈佩芸正在为学生上课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