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长沙航院”)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三全育人理念,立足培养高素质航修军士人才目标,精准打造面向军士生培养的大思政课,培养了大批有报国之情、忠军之志、匠艺之心的“准军匠”,支撑国家强军战略发展。
完善工作机制 强化三级协同的“大合作”
学校出台《定向培养军士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打造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协同大合作机制。在学校层面,依托湖南省定向培养军士院校联盟等平台优势,强化军政行校企多方资源共建共享。
在院系层面,实行思政教师兼任军士学院政治辅导员制度,助力学生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颁布《课程思政教育实施办法》,明确军士教师的课程思政职责,强化思政教师与军士教师的教研协同合作。
在教研室层面,摒弃按课程设教研室的传统,实行思政教研室对接军士专业群设立、思政教师对接军士专业群担任政治辅导员;推行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群思政教研室、思政教师三级集体备课制度,凝练“铸国魂、砺军志、塑匠心”思政元素矩阵。该配套工作机制凝聚了三级主体的育人合力,成为学校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牵引。

思政课教师兼任政治辅导员聘任大会
聚焦能力提升 培养铸魂育人的“大师资”
长沙航院牵头成立了湖南省定向培养军士院校联盟,通过“内培+选聘+外请”的方式,为军士生量身打造专兼职结合的思政教师队伍。学校遵循思政课教师“六个要”的要求,实施思政教学名师培育计划。学校通过军校进修、竞赛历练、学术交流、项目积淀、企业实践等措施,培养出了湖南省思政芙蓉名师、思政网络教学名师、中青年骨干教师等思政人才。
学校依托军地定向军士人才培养联席会议等军地协作机制,引进“军士教导员+军政专家+实战兵王+立功典型”的兼职思政教师团队,通过日常训导、专题讲座等形式,培养军士生爱国强军的志向,磨砺军士生忠诚热血的军魂,涵养军士生精益求精的精神。

学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团队
做好顶层设计 完善以文铸魂的“大课群”
学校按照“铸国魂、强军志、守匠心”的军政素养要求,融合优秀传统文化、国防文化、航修文化,打造具有长沙航院军士生培养特色的“6+N”(6门必修课+逐步建设完善的N门选修课)大思政课群。其中6门必修课包括5门理论课和1门实践课;N门选修课包括:融入传统文化的“铸国魂”类思政课,如“中华传统文化”“四史”课程;融入国防文化的“砺军志”类思政课,如“军队基层政治工作”课程;融入航修文化的“塑匠心”类思政课,如“航空工业与文化”课程。
军士生的“6+N”大思政课群用“必修课+选修课”的综合考量,提升了思政课程内容的广度和职业的契合度,成为学院军士生大思政课建设亮点。
强化系统集成 打造一体两翼的“大资源”
学校强化系统集成的思政教学资源建设,打造了“一体两翼”的军士生大资源库。“一体”即以思想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及“金课”课程资源建设为主体。“两翼”即由湖湘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军队历史与文化资源库、航空历史与文化资源库集成的理论教学资源库,以及以湖南省航空馆为中心,包括虚拟仿真思政实践体验教学中心和“战地思政”微课堂的实践教学资源库。
通过强化资源系统集成,放大资源溢出效应。学校在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数字化教学资源评选中斩获5个一等奖,为军士生大思政课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支撑。
突出基地建设 组织军航特色的“大实践”
学校围绕“热血军营”研修、“红色潇湘”研修、“航空报国”研修三大主题,建设了包括雷锋纪念馆、湖南省航空馆在内的20余个稳定且可持续发展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搭建了校外、校内双向驱动的实践育人大基地平台。
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50余万元,支持军士生开展实践研修。通过组织实践研修优秀成果展示和优秀个人评选促成研修成果转化,形成了“五小工”志愿服务、航空馆义务讲解等有学科依托和广泛影响力的社会实践精品项目。“五小工”志愿服务队总计开展志愿服务200余次,完成各类维修1600余次,创造价值30余万元;航空馆讲解员服务队累计接待团队500多批,服务10万余人。

毛泽东纪念馆实践研修
对接军士培养 打造精准施策的“大课堂”
学校契合军士生爱国情深、荣誉感强、职业定位准等学情特点,打造精准施策的“大课堂”。实行课前、课中、课后一体化改革,课前以“问题链”研判学情,课中以云端课堂、专题课堂、移动课堂、VR沉浸式体验课堂联通,课后以“五红”活动(即红色道路、红色歌曲、红色故事、红色诗词、红色电影)进行拓展。
通过多样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维教学空间的综合运用,学校军士生思政素质普遍提升。入伍军士中有1000余人成为骨干或技术能手,温纪林、沈浏滔等900余名军士立功受奖。军士生在2024年全国大学生讲思政公开课竞赛中获一等奖。军士生学生党支部获评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空装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建品牌。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