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河南大学李竞艳教学团队:锚定新文科建设方向 推动文博教育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5-10-13 作者:张俊辉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新文科建设正成为推动人文社科类专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河南大学教授李竞艳领衔的教学团队,主动对标国家战略需求,以课程“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为核心载体,依托河南省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中国博物馆学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深耕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试验田”,不仅斩获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教材建设奖一等奖等多个重要奖项,更为新时代文博人才培养开辟了“理论+实践+创新”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实践范例。

带学生到北宋东京城顺天门遗址博物馆进行现场教学

以课程建设为基石 打造一流教育教学品牌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作为河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自2017年起在李竞艳教授的主导下,开启文博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团队深度契合新文科“交叉融合、协同共享”的建设理念,精准破题传统文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专门、轻融合”的局限,精心构建起“学科融合+案例教学+现场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

在课程内容方面,团队以“模块化重组”为理念重构知识框架,将博物馆学理论与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增设博物馆教育创新、文物数字化管理、展览策划实践等跨学科模块。同时,引入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河南博物院“泱泱华夏 择中建都”、浙江省博物馆云展览“丽人行”等行业典型案例,实现课堂教学与博物馆行业发展同频共振。

在教学方式方面,团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打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推动“课堂搬进博物馆”的实景化教学模式,将单向度的知识讲授全面转型为启发式、探究式、引导式教学,有效激活学生课堂主体性,显著提升其沟通协调、动手实操与问题解决能力。例如,通过分组开展数字展览策划项目,学生在实践中不仅巩固了专业知识,更锻炼了团队协作、文献检索、逻辑表达、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真正实现了“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为强化课程与行业的精准对接,团队联合河南博物院、开封市博物馆等多家文博机构,建立“高校+博物馆+科研机构”协同育人机制,吸纳10余名行业资深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常态化开展博物馆馆长进校园、文物修复实战课等特色教学活动;同时将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三维模型引入课堂,实现课程共建、师资共享、资源互通的育人格局,大幅提升课程的行业适配性与实践实效性。自2017年启动教学改革以来,该课程累计覆盖8届本科生,年均授课时长超140学时,学生课程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优秀。课程先后获评河南大学课程思政样板课、优秀课堂教学设计案例、优秀教学奖,成为学校“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勇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生动实践。

课堂分组讨论

以立德树人为初心 拓宽教学成果转化路径

教学改革的成效不仅体现在课堂效果上,更通过系统化的成果转化,反哺教学实践、推动专业建设。近年来,团队始终坚守以研促教、成果反哺的育人初心,在文博教育改革领域深耕不辍,先后斩获河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河南省教材建设奖一等奖等多项省级重磅奖项,展现出团队在文博教育领域的深厚积累与创新能力。其中,“中学历史教师博物馆任职与教学能力提升”项目成果,深度依托“中国博物馆学基础”课程实践,创新构建出“课程思政+社会服务”双轨机制,通过在课程中融入黄河文化遗产保护、文物保护传承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提升美育及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

团队主编的《博物馆文化导论》教材,作为河南省“十四五”规划重点建设教材,收录河南博物院、开封市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30余个案例,图文并茂、立体生动,于2025年斩获河南省教材建设奖一等奖,成为文博专业教材建设的示范样本。

此外,团队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在开封高中等多所中学开展“中学历史教师博物馆认知提升”专场宣讲与培训,累计培训中小学教师800余人次。相关研究报告《中学历史教师博物馆认知与其教学技能提升研究》获河南省教育厅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馆校合作”育人模式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拓宽了教学成果的社会转化路径

点评学生讨论

以实践创新为导向 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与能力

团队以实践创新为核心导向,引领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与科研项目中斩获佳绩。依托河南大学文物馆、考古与文物数字化省部共建实验室等教学平台,联合河南博物院、开封市博物馆等行业机构,搭建起“校内实验+校外实践+竞赛孵化”的三级实践育人体系。近5年来,团队累计指导学生荣获各级各类奖项与项目支持30余项

在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中,团队精准对接行业发展需求,指导学生开展“郑州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现状调查与研究”“河南地区女性主题展览现状调查与研究”等课题研究。其中,团队指导的“郑州地区非国有博物馆现状调查与研究”通过实地调研12家非国有博物馆,提出“文旅融合+社群运营”的发展方案,荣获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立项。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课程作为研究生补修课程,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同样成效显著。团队依托“河南大学—河南博物院联合培养基地”,指导研究生参与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文化中国”两创大赛,并凭借“虹桥模型——模拟考古探访体验平台”荣获全国二等奖,实现河南大学在该赛事文博类奖项的突破。通过“高校+博物馆+科研机构”协同育人联盟的持续运作,团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为区域文博事业发展输送了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实战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形成了教学相长、服务行业的良性循环同时为新文科专业建设提供了新路径。

从一门课程的改革探索,到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李竞艳团队的教学实践已成为河南大学深化新文科建设的生动缩影。通过“高校+博物馆+科研机构”协同育人机制的持续运行,团队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为区域文博事业发展输送了大批懂理论、会实践、善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未来,团队将始终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不断深化“数字化+实践化”教学改革。一方面,推动数智技术与文博教育深度融合,升级智慧教学场景,构建虚实结合的实验实践体系;另一方面,将强化课程思政与文化传承的有机统一,深化“高校—博物馆—科研机构”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扩大改革成果辐射范围,力争将河南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打造成为全国文博教育的“中原样板”,为国家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