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突破科研与教学壁垒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南京理工大学构建虚拟仿真实验体系 培育卓越工程人才

发布时间:2025-10-13 作者:谈玲华 陈颢明 严春阳 张旭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南京理工大学一直以来肩负“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历史使命扎根国防领域,以兵器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两个A+”学科为引领,持续为国家输送兼具家国情怀与专业技能的卓越工程人才。在前仆后继发扬学校优良传统、传承团结、献身、求是、创新精神的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中,有这样一个中坚力量团队,他们始终以学校使命为锚点用科研反哺教学创新实践他们就是国家特种超细粉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谈玲华教授领衔的“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铸魂育人为科技强国宏伟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支撑,已成为国防高校面临的核心命题。面对这一时代命题,谈玲华教授团队积极探索破解之道,以团队深耕多年的军工科研为根基,探索出一条“科研—教学—育人”的协同路径。

团队以国防重大工程项目为基础,系统梳理高能炸药超细化、高能炸药快速干燥工艺、炸药生产安全控制等卡脖子技术的核心逻辑与实践要点,将原本用于科研的技术原理、工艺数据、设备操作规范,转化为可融入教学的鲜活素材。从组建专项教学研讨小组、反复打磨课程设计,到联合企业工程师优化实践环节,团队潜心钻研资源转化路径,突破科研与教学两张皮”的壁垒,让国防领域的前沿技术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活教材”。

科研转教学 破解人才培养“三高难题”

国防关键领域实验教学长期受“高风险、高成本、高保密”问题的制约,学生难以接触真实实验场景——这是团队开展教学创新的首要突破口。为此,团队历经数百次技术拆解与模拟测试,构建出“原理认知—工艺模拟—设备操作—安全应急”四维一体的虚拟仿真实验体系,为学生打造零风险、低成本的实战训练平台。

在课程建设中,团队悉心进行内容研发与迭代从分析高能炸药的危险特性、编写超细粉碎虚拟实验脚本,到开发喷雾干燥的模拟场景,历经一次次调整、一遍遍修改,最终团队建设的高能炸药的超细化虚拟仿真实验不仅获批首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更被西南科技大学、沈阳理工大学等余所院校使用,已服务学生超2人;微纳米炸药快速干燥技术虚拟仿真实验凭借贴近产业实际的设计,获评清华大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联盟“优质创新课程”。这些课程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真实的生产场景,既培养了他们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又提升了他们安全操作与应急处置的职业素养。

同时,团队响应国家对卓越工程博士培养改革的迫切需求,依托重大工程科研专项研究,将技术难题、解决方案有效转化为研究生工程案例,2024年和2025年先后立项特种超细粉体技术工程案例研究面向火炸药生产的高能炸药机器学习静电性能预测、检测及安全控制项目。团队紧密关注国际科研最新发展,申请装备科技译著出版基金项目支持,2024年出版《材料信息学方法、工具和应用》等著作,同时带领学生紧跟人工智能科研新范式,并通过“输出”和“引进”两种范式,与国际接轨。这些资源不仅填补了国防特色学科教材的空白,更让学生学会从工程案例中提炼方法论,提升他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投身科研或产业奠定基础。

谈玲华教授指导学生开展虚拟仿真实验

团队以赛促创 让技术成功转化与应用

团队始终坚信“最好的学习是创造,最好的课堂在实践”,以国防科研项目为基石,以创新竞赛为动力,以工程需求为导向,围绕以赛促创、以创促学构建育人闭环,引导学生将军工技术转化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竞赛指导中,谈玲华教授全程跟进、深度参与,陪伴并指导学生走完从技术迁移到成果落地的每一步:以军工高能炸药超细化技术为引领,从基础理论开始,指导学生针对民用中药材精准破壁和粉碎需求进行技术攻关。历经4年努力,突破超杜仲、超硬牛角等中药材的超细化难题。同时,团队以竞赛为引擎,指导学生对接市场,与南京市中医院等多家单位深度合作,针对山羊角、水牛角等中药材实现超细化,满足高标准需求。学生进一步将技术拓展至秸秆、陶瓷领域,成功解决多家企业材料粒度控制难题,彰显技术转化实力。

5,谈玲华教授团队指导100余名学生参加国创赛、挑战杯等各类竞赛,获得包括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金奖1项、银奖2项,“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金奖1项等奖项共计60余项,将军工科技转化应用于环保、能源、医疗、农业等领域。每一项奖项背后,都是团队对学生从技术理解到成果应用全链条的培养——从帮助学生梳理技术优势、对接市场需求,到指导其撰写商业计划书、开展实地调研,团队始终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竞赛中锤炼出能攻关、善转化的核心能力,培养具备卓越创新实践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

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

搭建实践桥梁 成果服务国所需

团队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主动联动兵器工业集团相关企业,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实习实训基地与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搭建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实践桥梁。

在合作中,谈玲华教授团队根据企业技术真需求,为学生定制“带着课题进企业”的培养方案:针对火炸药安全生产中的静电隐患,团队指导学生参与“粉体静电精准检测技术”研发,并应用于相关企业,吕静、管佳璐、董冠辰等博士荣获江苏省颗粒学会技术理论创新特等奖。学生在实践中既掌握了核心技术,又明确了企业的关键需求,培养了系统性设计思维,进一步强化了安全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及工程伦理责任感,为未来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等领域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值得关注的是,近5年团队培养的20余名优秀毕业生纷纷进入兵器、航天等国防重点单位工作,多人成长为关键技术岗位负责人,真正实现了“培养一人、服务一方”的育人价值。

团队深入企业一线解决生产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谈玲华教授团队的育人实践,突破了单一的教学创新模式,已成为国防高校科研反哺教学的生动范式。从虚拟仿真课程打破“三高”壁垒,到竞赛指导点燃创新火花,再到校企合作搭建实践桥梁,每一步探索都紧扣“强大国防、繁荣祖国”的初心。

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科研—教学—实践—创新—就业”全链条育人模式,让更多硬核科技走进课堂,培养更多卓越工程人才,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不可替代的“南理工力量”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