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您知道吗?春节过后的那天黎明,您和爸爸在离家出行时,在我的额头上亲吻了一下,泪花打湿了我的脸颊,当你和爸爸走了10分钟后,我便匆匆穿上衣服跑到村头的小河边,望着你们远去的方向流下了眼泪……”面对一封封充满温情的家书,河南范县教育局长黄守月感慨万千。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半年前的一个小动议,居然搅动了全县数万家庭,而且还使得早已远去的家书重新回到现实,回到了人们的生活。
黄守月提出的那个小动议——“一封家书”征集活动,缘于去年12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家长大会。当时,上海傅雷中学校长傅国庆代表家长大会倡议发起“一封家书”征集活动,号召全国中小学、幼儿园的家长在互联网时代,拿起久违的笔给自己的孩子写一封家书,通过“一封家书”,让亲情得以链接,让教育回归理性。这个倡议让黄守月的内心产生了巨大触动。他当即告知在家工作的其他教育局同事,要结合范县实际,在全县部署启动“一封家书”的教育活动。
让黄守月没想到的是,活动启动后,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热情空前高涨。他还没从北京赶回范县,一所学校很快就收到700封家长给孩子的“家书”。春节后,全县共征集到10万多封家书。有家长写给孩子的,有孩子写给家长的,有老师写给学生的,也有学生写给老师的,还有校长写给本校家长的……许多家书写得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幼儿园原本不在征集范围,但不少幼儿园的孩子也拿起画笔给父母画家书,父母也把对幼儿的爱写成书信,当面念给孩子听。
很多在外务工的家长也参与了“一封家书”的活动,他们彼此的对话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父女之间、母子之间最深沉的爱、思念、牵挂、不舍和愧疚——
“爸爸您是个刷墙工,每天都悬挂在摩天大楼外面,像个蜘蛛侠,我祈祷爸爸平安健康。”
“爸爸妈妈您别走,我就想这样,让妈妈拉着我的手,摸着我的头,妈妈的手好大好温暖,这样温情的拥抱我已等了好久。”
“亲爱的孩子们,你们知道吗?自从你们来到人世间,在爸爸妈妈的心目中认为你们都一直是最懂事,最听话的孩子。在爸妈的心目中,你们永远都是最优秀的,最棒的。爸妈都是因为有你们而快乐和幸福,你们是爸妈的骄傲和自豪。”
……
4月9日的河南范县第一小学礼堂内,一场以“一封家书”为主题、由当地家长、教师、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家庭教育情景剧,让不少观众掩面落泪。
“点燃亲情,唤醒家长,尤其是大批留守儿童的家长,这是我们大张旗鼓开展‘一封家书’活动的初衷。”黄守月说,范县地处中原人口大省河南省的腹地,是一个劳务输出大县,留守儿童多。这些正处在成长发育关键时期儿童少年,却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过早地体会到生活的辛酸和压力,面临着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教育缺失等多方面的隐忧。“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意识到,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必须从改变留守儿童家长的认识入手,从唤醒外出务工的家长的角色意识、责任意识入手。刚好,家书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从2017年起,范县教育局与中国关工委事业发展中心、北京三宽教育团队合作启动了“家校社共育”实践区建设工作,通过“互联网+教育”的形式,为家长教育搭建平台,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定期组织家长通过“三宽家长学校”教学平台在线收看三宽家长学校视频课程。仅今年春节假期,范县家教讲师团在范县教育局和妇联的支持下,利用外出务工家长春节返乡高峰时期,组织开展了30余场“家校社共育‘幸福乡村’家庭教育巡回报告会,覆盖全县12个乡镇和部分社区。
目前,范县家教中心在教育局指导下,正在将征集到的10万封家书进行分类,进一步挖掘家书背后的感人故事,并将有教育价值的家书案例编写成家庭教育情景剧,发动家长、老师、学生参与编排、演出,身边人演身边事。
面对这些感人至深的家书,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和说,一个县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征集到10万封家书,这是当代家书史上的一个奇迹,说明即便在互联网时代,家书在亲子沟通和教育传承方面依然没有过时,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作为“一封家书”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之一,北京三宽教育创始人萧斌臣说,一封家书,纸短情长,有爱有温度,期盼更多的学校、家庭投入到“一封家书”的活动中来,让亲情不再“远在天涯”,让关爱“近在咫尺”。(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记者 柯进)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