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检索页>当前

教育为“一带一路 ”夯实人文之基

发布时间:2019-06-25 作者:俞可 潘雨晴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神州学人》杂志

p15.jpg

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为共建“一带一路”擘画蓝图:要聚焦重点、深耕细作,共同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之要,在于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三周后,共赏多元文化之美、共谋文明交流互鉴之道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盛大开启。开幕式上,习近平强调,“一带一路”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途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具有对等性、平等性、多元性、多向性。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身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尤其是实现文明永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教育可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夯实人文之基,进而推动今日之中国以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巍然屹立于东方。

最佳的利器

由习近平亲自倡议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光彩动人的亚洲、活力澎湃的亚洲、和平进步的亚洲。亚洲先民创造的亚洲文明绚烂多姿,为人类保存着最久远的文明记忆和波澜壮阔的文明图谱,既独树一帜、各领风骚,又和谐共生、交相辉映。这昭示着: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2014年3月,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倡导新时代全球文明观: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2017年10月,在中共十九大报告里,习近平提出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原则,即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并强调,要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2017年7月,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确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并指出,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进而强调,要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

共建“一带一路”为文明交流互鉴拓展新途径。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四个承载”,即承载着我们对文明交流的渴望,承载着我们对和平安宁的期盼,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又阐释了亚洲人民的“三大期待”,即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四个承载”与“三大期待”之所以一脉相承,只因共建“一带一路”根植于悠久历史与古老文明。共建“一带一路”既彰显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之理念,又弘扬炎黄子孙怀柔远人、和谐万邦的天下观。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绵亘万里并赓续千年凝练而成,是中华民族馈赠与全人类弥足珍贵的文明遗产,融汇于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

共建“一带一路”开拓文明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形成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核心的全要素流动,旨在打造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唯有实现民心相通,方可开拓文明之路,推动各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人文交流与政治互信、经贸往来一道,构成我国对外关系三大支柱。人文交流可谓实现民心相通并开拓文明之路的利器以及中外关系的地基。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被确立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必由之路。多元互动之多元,指的是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妇女、青年、残疾人等各群体,议会、政党、民间等层面。多元是基础,互动是关键,而只有人,才是真正的核心。作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的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核心亦为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标志便将人的形态抽象化,融入表征亚洲六大地区的六片牡丹花瓣之中,形成手牵手的视觉效果。

p12.jpg

最好的载体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作为本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项目之一,亚洲文明联展(艺术展)“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热展了两周,其序厅正中陈设着一座青铜雕塑“孔子问道”,寓意世界文明因多样而互为问道。唐贞观三年,长安大觉寺僧人玄奘对天竺(今南亚)佛学大师戒贤及其被誉为大乘瑜伽行派百科全书的《瑜伽师地论》仰慕已久,便“冒越宪章,私往天竺”,西行求学,入读佛学最高学府——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师从那烂陀寺住持戒贤法师。师生相互砥砺,成就杏坛佳话。踏着玄奘足迹,唐代译经僧义净亦留学那烂陀,师从宝师子勤学10年。19世纪中期,以玄奘留学途中所撰《大唐西域记》为参照,西方考古学家按图索骥进行挖掘,1193年毁于突厥铁骑灭顶之灾的那烂陀得以重见天日。2009年,第四届东亚峰会发表《东亚峰会关于重建那烂陀大学的联合新闻声明》,由印度总统亲自挂帅总督察。因玄奘留学那烂陀,中印实现跨越喜马拉雅的民相亲。

“白马驮经,玄奘西行”前两年,唐贞观元年,科举对来华留学生开放。异域才俊纷至沓来,入唐留学蔚然成风。登科及第之来华学子被授予宾贡进士。日本遣唐使中的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入太学,更名为晁衡,高中进士,官至三品,在中土客居54载之久,谥从二品潞州大都督,与李白、王维等演绎中日民相亲的千古美谈。新罗(今朝鲜半岛)人崔致远11岁入唐求学,17岁进士及第,27岁获授国信使衔归国,以在华所著20卷《桂苑笔耕集》享有“东国儒宗”之誉,在半岛被尊为“百世之师”。作为民相亲的一种形式,师生交流可为人文交流互鉴注入磅礴的青春力量。

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以师生跨国流动实现亲望亲好,邻望邻好,重在周边国家。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亚洲学生占来华留学生总数的59.95%。最大的15个生源国中,周边国家占了13个,其中韩国、泰国、巴基斯坦、印度位列前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务必重视“一带一路”自然延伸的沿线国家。以分布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自然延伸的非洲国家为例。昔日留学新中国的非洲学子努乔马、特肖梅、伊萨亚斯、卡比拉,以及姆南加古瓦,如今分别以纳米比亚国父、埃塞俄比亚前总统、厄立特里亚总统、刚果民主共和国总统、津巴布韦总统的身份投身中非友好事业。自习近平2015年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提出“五大支柱”与“十大合作计划”以来,中国在非洲实施20多个区域职业教育中心和能力建设学院项目,为非洲国家在本地培训20余万各类职业技术人才,提供4万多个来华培训名额、2000余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3万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这是文明对话的真实写照。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的人才,学以致用,行远升高,积厚成器,定能托举中外世代友好与合作共赢的灿烂明天。唯有牢牢把握人这个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文明交流互鉴才能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最美的路径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交融,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叠加。面对处于十字路口的人类何去何从的抉择,习近平审时度势地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构想。近6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灿烂未来、实现美美与共,既需要以经济科技为代表的硬力量,也需要以文化文明为核心的软力量。民心相通的前提是各国人民的相遇。由民相遇而民相爱,须经由民相知。教育不啻为民相知之主渠道,责无旁贷。教育之功效就在于,跨越民族、穿透心灵、沟通思想,把文明对话做实、做深、做细、做好,既可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夯实人文基石,亦可让各国文明之花在世界舞台上绚烂绽放。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就要以完善教育治理铺就文明互鉴之路。随着共建“一带一路”深入推进,一系列教育交流合作机制应运而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一带一路”职教联盟、“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联盟、“一带一路”铁路国际人才教育联盟、“一带一路”音乐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国家电影教育国际联盟、“一带一路”国际艺术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联盟、“一带一路”商学院联盟、“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一带一路”世界纺织大学联盟……这些机制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力推进教育在开放中交流、在包容中互生、在创新中发展,提升教育治理体系与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而完善全球教育治理。以完善全球教育治理撬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其所可能拓展的战略纵深在时空上定能孕育磅礴的潜力。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就要以培育时代新人播撒丝路精神种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然立足本土而面向世界。由此,教育务必遵循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所培育的时代新人应该拥有一双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和一腔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世界各国文明的养分,由此可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而为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奉献一己之力。循着新时代丝绸之路,时代新人把丝路精神种子播撒在沿线各国人民的心中,在美美与共中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由时代新人托举的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必定应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作者系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总干事,潘雨晴系上海师范大学中德教育研究与协作中心干事;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委托专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教育论述研究”成果)

0 0 0 0
分享到:

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
热门标签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工信部备案号:京ICP备050711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24

中国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yb.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5840号